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因此,在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最主要的应是以城市用地规划为基础,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将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来缓解交通拥挤局面。另外,要注重完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逐步改革城市道路系统结构,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分流的道路系统。在此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改造。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特区城市,它在道路系统建设中,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注重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将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重视城市地域结构的功能及其合理划分,使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个区域划分得当、中心分布合理的总布局。九十年代初引进了日本的京三(Kyosan)系统后,将整个城市交通纳入了统一有序的管理轨道,进而成为一个均质、紧凑的统一体。是我国特区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成功事例。
3.3 城市交通管理与政治文化区位之整合
派伊在《中国:导言》[6]一书中,对新中国的政治机构与国家官员的文化心理作过较为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统治风格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在相当程度上把国家机构划定为一个规模不大的技术和管理机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明确分开。在这种划分当中,共产党强调区分一般政策或路线(方针)与管理政策,路线由政治局制定,管理政策产生于官员们执行总路线的工作。由于国家机构完全用于执行政策,所以各部门缺乏自己的鲜明特性。交通管理部门在解决交通问题时的指导思想缺乏远见。只是忙于治标,而忽视了治本,缺乏从全局观点出发、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从城市布局和整个道路系统出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就事论事,从一条道路、一个交叉路口去解决眼下的问题,这样一来,经常会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在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但是,如何使指挥中心实用、高效、经济,如何将中心内的各子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快速有效的协调指挥调度和各种交通信息的共享,以建成一个能最大能力地发挥出实战作用的交通指挥系统,在这方面认识不足,投入不成比例。在许多国家简单的城市交通指挥中心内,系统集成指挥调度软件投入往往达百万美元之巨。
一个城市的政治结构与城市交通和交通管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城市所处的政治地位、政治活动特点、政治形势的变化特点、治安、法治管理等等,这些都给城市交通及其管理提出了大量问题和要求。各种政治的、人民群众的、民族的、行业的、宗教的团体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精神面貌、社会道德等方面,从而影响一个城市的交通和管理。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沪杭宁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带形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城市带。此外,还有京津唐三角的大城市带和辽宁中部以沈阳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带。这些大城市带注重调合城市的政治结构、文化意识与城市交通和交通管理的关系,把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从整个大城市带的发展规律看城市交通和交通管理的规律,高瞻远瞩。并开始了研究建立面向 ITS,适应于中国城市交通特点的实时自适应控制与管理系统,称其为 CUTRACMS(China Urban Traffic Real-time Adapt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基本概念如图 1所示[7]。力争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实现自己的规划,适应形势,解决问题,在我国起着政治经济的中枢作用。
现在中国领导正努力引导全国人民实现经济腾飞和现代化,而它正面临着我党的干部教育素质低下的严重问题。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党代会之后,在青年干部群当中,受教育较少的人数量可观。所以,一个交通管理部门的干部参加紧张、定期的学习,并把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参加教育讨论会和理论学习,目前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认真研究城市规划中的交通问题,做好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根据现实的交通状况提出科学、系统、合理、有效的交通整治和管理方案,把交通管理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城市道路设计结合起来;并配合其它措施减少交通事故和降低交通污染,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法律化。
4.结束语
随着20世纪后20年经济的快速运行,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各职能部门都投入很大力量来解决交通的供求矛盾。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全国所有城市都组织实施了城市“畅通工程”,这对改善城市交通面貌,解决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短缺将会是长期的,国民的交通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将会是漫长的。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与我国政治文化区位的整合,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手段,充分有效地发挥出现有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探索出一条完善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道路。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