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与评价(1)(2)
2013-07-04 01:07
导读:④ 车辆基地位置及其接轨点。这虽然不是客流控制点,却是技术作业站点,由于车辆 基地及其接轨点位置,对于车站站点和线路的走向控制有较大影响。
④ 车辆基地位置及其接轨点。这虽然不是客流控制点,却是技术作业站点,由于车辆
基地及其接轨点位置,对于车站站点和线路的走向控制有较大影响。
⑤ 线路起终点,应与其他交通停车场位置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衔接换乘关系。
由此可见,“点”是客流源,是轨道交通的出发点和贯通点。所以选好点,布好点,就是为线网编织拟定了基本节点和覆盖范围。由此可见,“点”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这就是轨道线网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1) 线:就是城市客流走廊,对外辐射方向,确定客流主流方向。这里“线”的概念包含多种意义:
① 线路的线形和走向;这是构筑线网构架的起步,每条线形既要符合客流主要方向又
要吻合城市地形条件,同时要顾及每条线运量的均衡性,所以是一个穿“点”连“线”的功夫。基本线形采用有:I(贯通直线形)、L(折线形)、U(漏斗形)、O(环形)、Y(树杈形)等线形,由此用以上各种线形组合,可以规划出多种方案,再进一步作定性、定量分析比较,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筛选,提出可选用的比较方案。
② 线路的间距和密度;这是服务水平的标准。轨道交通线网与道路网、公交网必须有层次性的差别;网的线密度与人口密度应有相对的适应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中长运距的快速交通,必须考虑线路的间距大一些,密度低一些。因此在市区的平均服务半径以750~800m为宜,线路的平行间距宜为1500~1600m;市区边缘地区可以适当放大,市区核心适当加密,随人口分布密度相适应。
市区外围线路以客流通道的概念,呈辐射状敷设外延。线间距应随通道需求而定,以满足最大的有效覆盖率。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③ 控制性的客流通道;这是对每一个区域、组团之间的客流需求通道,在地理上往往是处于控制性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般处于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上;或是贯通城市东西、南北的主通道上,这在线网上属于控制性的主流方向的客流通道。
·对外部组团、城际方向的通道:这是城市中心向外部组团、城际方向辐射的交通要道,是对外客流的迎送线,是对外交通的接驳线。也许与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致。
·越江过河的规划通道:由于江河的隔离,造成了两个地区之间通道式的交通,即需要建桥、建隧道,其中有轨道交通的通道,需要几条,这么过?需要进行控制规划。
④ 线路的敷设方式;这是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
线路敷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条件,采用地下线还是高架线,或是地面线。对确定轨道交通建设地界,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确定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都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
值得提醒注意,线路敷设方式规划时,除了注意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外,还要注意换乘站点和车场接轨点的布设衔接要求。对于线路的起终点的线路要处理好延伸方向的必要性、灵活性和可能性。
(1) 面:就是线网的覆盖面和规划范围。
经过结构形态和规模总量的总体分析,从点与线的详细布设,结合城市结构形态,可以看到多种的线网结构方案,既控制了线网覆盖面的范围,又提出了各种结构的线网方案。从而看到的网型布局、覆盖面和结构形态是否与城市交通总体发展规模相符,尤其是对于城市网与城际网之间的衔接关系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 层:就是线网地域级分层、运量级分层、建设期分层的规划。
①地域级分层:就是城际线-城市线-公交线的分层关系,确定各层次线网与城市交通衔接和分流的互补性;重点解决城际线与城市线的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关系。
②运量级分层:根据线路高峰时段的断面客流量,分出大、中运量级的分层、确定选用于各层次的统一类型车辆,进行合理分层规划。
③建设期分层:确定近期和远期的建设实施层次,确定近期的实施规模、修建顺序和运营规划。
(1) 场:就是车辆基地(车场)。车辆基地规划是运量级分层的目的。基本内容有:
①各线车辆基地(车场)位置选址、总体分布。并确定各条线路起终点。
②对各车辆基地的任务分工,实现资源共享规划。
③对各车辆基地的规模确定,进行用地控制规划。
④出入线、联络线的功能和分布规划。
⑤与其他交通衔接、换乘有关的停车场用地规划。
六、关于线网规划的若干问题评价
线网规划完成后,如何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七个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以下方面评价。
1.线网线形和密度的评价――
(1) 线网的线形和长度合理性
线形的评价重点是平行线和环线布设的合理性。
在线网中可有诸多平行线路,一种是在中心区内――一般是由于受城市棋盘形格局影响,造成诸多平行线路,否则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即使发生也要有充分理由;另一种是向外同一个方向辐射的线路,应从运量需求分析,需要几条通道的线路,运量多少,评价其合理性和经济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线网中的环线应用,一般环线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城市中心边缘大型客流点的串连作用,二是对市区外部区域之间客流的截流,减少对市内客流的压力。因此对环线的应用,应从以下三方面评价:
①视地形特征,凡是带状地形的城市,L形地形的城市应慎之又慎;
②看客流点的特征,环线上的各车站是否是大型客流集散点;
③环线上客流断面的均衡性,运营组织的经济性。
在长度上,在市区内,一般为不大于1h的运程,这与旅行速度有关,一般不超过40km,这在前面已经论述。如果是中心区与组团之间的联系,线路较长,则可按两地中心距离计,或按不同运距的乘客比例分析,以80%乘客中的最大运距计,如运距过长,可能要考虑车辆提速。
(2) 不同地区的线网密度与人口密度的适应性
在市中心的不同地区,应对于不同的人口密度进行分析,评价线网密度。然后对各条线路的客流预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客流的均衡性论证线网的密度和评价。
2.线网的换乘点评价――
(1) 换乘节点合理数量分析:
对线网结构的要求,在理论上应该每一条线均应与其他线都有相交换乘点,使乘客在每一条线路上仅需一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对于无环形线的放射形线网,应做到线线相交,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N-1) / 2
式中:D-换乘节点数
N-线网中线路条数
在上述放射形线网基础上,增加一个环线的线网中,如果每一条线与环线有两次交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0·(N0-1) / 2+2N0
式中:N0-线网中不含环线的线路条数。
注:以上的换乘点概念均为两线交叉为一点,若出现三线(或多点)交叉一点,应修改公式。
由此可见,线网的布局应尽量避免敷设平行线路;每两条线路应尽量避免两次相交;这样的线网,换乘节点最经济,一次换乘的可达性效果最好。如果有环线,从理论上讲应尽可能将所有换乘站设在环线以内。
(2) 节点线路布局分析
从表中的节点线路布局分类可见,对于换乘点的线路交叉形式的评价,应注意如下要点:
①两线交叉的有一个节点两种形式:上下层站台换乘和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是最基本的换乘形式。三线和四线的交叉换乘,都是由两线交叉的节点形式派生出来的。
②对于两线间换乘量较大时,应根据线路和地形条件,尽可能采用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形式。
③多线交叉的节点,换乘客流集中,多方向流动,难以组织和疏导,预留工程较难,故尽可能采用分散性、形成多节点两两交叉的布局。
④多线交叉的一个节点换乘,应尽可能采用两层换乘形式,换乘线路不宜超过三条,避免四条以上更多的线路交叉。
3.线网结构的层次性评价――
(1) 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就是一方面对线网以客运量级进行基本分层,使运量级相当的线路归为同一层次;而另一方面对每条线的全线客流的均衡性进行评价。高峰小时的最大断面流量是控制线路的最大运能,最小断面流量是判断线路建设的合理终点。如果尾端线路的断面流量仅为最大断面流量的1/3~1/4以下的地段,其运营效益不佳,应根据尾端线路长度情况,需另行考虑可能作为另一个层次的运量级的运营线路。
(2) 资源共享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线网的资源共享有车辆、车辆基地,供电系统,通信,控制系统等。在线网分层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车辆分类的统一规划、车辆厂、架修和维修的设备资源共享规划;上述两项的落实处是车辆基地的统一规划和用地落实。由于车辆基地用地是需要控制的最大地块,难度较大。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以最少的车辆基地用地,满足全网的车辆维修,设备维修功能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在有条件时,可考虑两条线的车辆停放、日检功能合建在一个车场内。对于供电、通信、控制系统等资源共享是下一步的系统专业资源共享规划工作,可另列专题研究。
4.线网规划的可实施性评价――
线网可实施性规划包括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尤其是车站(换乘站)可实施性;分期建设、分段运营的连续性。
在线网规划中,对可实施性规划应分为两个阶段。在本阶段应做到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在下阶段应结合线路详细规划,进行实地的控制规划。
(1) 本阶段――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
①对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分析,根据线路敷设方式(地下、高架、地面)和现
状地形条件、规划用地性质,确定建设施工方法和用地范围。经规划部门确认,划定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的保护地界,并得到用地规划控制。评价的内容:
·在规划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工程实施的影响范围,宜结合城市道路红线规划,按道路中线两侧各50m为界。
·在已建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运行线的安全保护范围,宜以桥隧结构外侧边线各30m为界。
·当线路偏离道路以外地段,该地界应经专项研究确定。
·在地界内需新建各种城市建筑物时,应经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论证,采取必要的预留和保护措施。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②分段运营的连续性是实现分期修建、连续运营的目的。有可能初期是两条线的组合贯通运营,应注意是否具备有联络线,将来是否有废弃工程。
(2) 下阶段――线路详细规划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施进度要求,为适应城市建筑的用地详细规划,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实地控制发生困难的时候,开展线路详细规划,对线路、站位、车站形式、工程工法的可实施性研究,配合城市实地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规划重点是线位、站位和换乘站,最终落实到出入口和风亭的位置落实。从而达到车站、换乘站、出入口和风亭的用地控制规划。
5.线网稳定性与灵活性评价
(1) 线网稳定性,是对于城市中心的建成区,线网布局应符合城市结构形态,线路走向与客流动向基本吻合,并在工程上具有可实施性,换乘节点布局合理,说明中心区的线网稳定性。同时对于线网规划保持严肃性。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引入城市的线路,要解决城市网与城际网的衔接位置和方式,是伸入还是换乘,应予稳定。
(2) 线网灵活性,是指市中心的外围地区,是线路向外延伸方向,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部分地区属于规划待开发区,用地性质尚未稳定。因此线路走向应给予肯定而留有灵活余地,可在将来随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化而调整,这种灵活性就是为了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同时要注意到线路的建设期有近期与远景的差别,对近期线要有稳定性,远景线要有灵活性。
七、结语
线网规划是近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新兴的边缘科学。1997年、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联合广州市规划院、交通研究所和地铁设计院,首次为广州地铁完成了“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研究,创建了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至今已有近6年的时间,在这几年中有许多城市进行了多种方法、理念的探索和研究,有不少新的思维。但多数是仅满足于“画在图上”的线网构架图,缺乏“落到地上”可实施性。缺少了真正的付之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此,将自己在实践中研究的心得作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探索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向更多的务实方向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沈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