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生物科学毕业论文(5)
2013-05-18 01:51
导读:[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6]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5]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J].河北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6]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5]刘建辉。论环境法的价值[J].河北法学,2003(2):68。
[4][11][1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17-222,48,157。
[7]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93。
[8]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19.[9][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9。
[10][15]汪劲。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2,229。
[1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09。
[14][美]那什。自然的权利(日文版)[M].TBSburitanika,1993。
[16]林娅。未来与选择[M].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53-154。
[17]肖乾刚。自然资源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21。
[18]陈茂云,马骧聪。生态法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9]刘文燕,刘滨。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J].现代法学,1998(6)。
[20][21]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
刘大洪 岳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