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认识与实践((2)

2013-07-01 01:52
导读:5,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员工总是希望教出的学生是出类拔萃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其自身就必须拥有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必须对

5,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员工总是希望教出的学生是出类拔萃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其自身就必须拥有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必须对教师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知识、一些工具、材料、信息及动手能力等都清楚明白,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6.在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向学校全体教师讲清楚任务情况。为了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员工清楚,学校内的基本情况如何,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如何。一个好的宣传能保证大家及时了解学校的问题和成绩并有助于集体劳动。
三、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探索
1.人才模式设计方面。(1)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坚持的一般原则。第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责,一般是为地方经济服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变化,其职业岗位群及主导技术群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坚持共性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的培养,如我院采用的“订单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培养方式。第三,坚持系统与要素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设计好,既要着眼于系统,又要着眼于要素,两方面都不可偏废。(2)高职院校人才设计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只有有针对性的设计,才是在实际中能进行可行性操作的好的设计。因此,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其次,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这其中,既要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可着手从以下几个环节具体做起:(1)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2)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虽然高职院校生源紧张,但也不能网开一面,招素质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这只会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培养成本,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对新任教师“进口”除要进行检测评估外,对开新课的教师也要严格考评把关。高职院校教材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尚未完备的情况下,一些特色专业及学科课程要严格把握教材的“进口”。学生的升留级也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放任不合格学生正常毕业,这一点,其质量一般用考试成绩、考查综合素质来检查。(3)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高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重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3.人才使用反馈方面。人才的使用是对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把它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是指对毕业生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而这一阶段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1)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统计毕业生的分配去向,测评是否与原先的目标设计和专业设计相吻合。(2)调查毕业生本人,检验在校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和所学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环境。(3)向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
上一篇:试谈企业预算过程中的成本决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