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创新教育研究中,教师劳动的成绩这种精神刺激,替代甚至淡化了有关报酬的需求,对创新教育实践过程及相应结果的关注超过了经济的吸引力。赫兹曼指出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经济/社会心理/个人发展”的法则,而我们根据实证结果把它修改成教师的发展公式:“社会要求/个人兴趣/个人发展”。社会要求指对创新教育的普遍期待;个人兴趣指对创新教育实践所转化而来的持续热情;个人发展指在创新教育研究中取得成功的个人经验以及创新教育能力的增长。事实证明,在一般经济处境下,教师的创新动力并非来自经济方面的诱因。
创新教育必然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或重塑,按照过去的经验,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有赖个人接触和占有的社会文化资源。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教师,无论在信息采集,还是交流机会方面,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是否方便,是否丰富,是否具有直接引用的的特征。处境有利的教师沐浴在丰富而新异的信息源流中,容易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常常得风气之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使他们领先一步了解教育改革的势头,能够获得形势的推动。处于信息相对贫乏环境的教师,其身处的环境与个人智慧极不相称。“春风不渡玉门关”,很难有最新信息的浇灌和影响,他们的教育兴趣及教育灵气也因缺乏新异的刺激而渐渐褪去。所以,经验认为,文化处境的差异会制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表现。
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课题组内发生的情形却与通常经验不一致。教师对创新教育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的认识倾向和职业责任,与教师的文化处境没有相关关系。不管是在教育信息迅捷便利的大城市,还是在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的边远地区,一旦教师成为创新课题研究的成员,他们几乎都能积极利用共享信息,倾心于接受培训和指导,专注于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包括认真进行初级学习,即模仿。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在创新教育研究上所显现的差别,不是地理环境,而是参研教师本人对于创新教育的知识面和技能决定的。如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教学,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作品更富于生活意味和实用性,还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创新教育的成就与教师学历没有明显关系
课题组在组织研究集体时曾经有一个当然之想,尽可能邀请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等学历的教师作为主要研究成员,理由是他们水平较高、思维相对活跃、有一定理论修养。但是,在研究中却发现,在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和插人创新知识和技能方面,他们没有超过学历较低教师的表现,更不用说突出表现了。在取得较好研究结果的学校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45% 。
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学历和低学历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都役有特别重视。第二,高学历师范教育突出了学生的理论培养,而对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不足。如果高学历教师与其他低学历教师相比,他们就会因操作基础的缺陷难以进人研究的前线。既然高学历教育陷人这种误区,也就难免使受其影响的教师,在进人创新教育时不能超过低学历者。
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学历的差异只能反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这种经历中有客观水平上的差异,但不能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经验的增长和技术的提高而形成的教学能力。在人力资源问题上一直强调,学历不能代表学力。学历的高低可以相对地衡量一个人的学业能力,但不能充分证明一个人向未来发展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他在某种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教学的常态,所以,这种能力重要的一面,就来源于教学上的创新积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兴趣,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上产生的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有关,这种相关性不是教育所能带来的,也就不是学历所带来的。事实上,与教师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倦怠感的努力有关,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产生新思维,理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结果。如果高学历的教师,在任教之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他们的学历优势就难以变成现实而与低学历者相比在操作中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