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谈(1)(2)
2014-08-21 01:32
导读:二、新角度,新路径:重新认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1.正确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大学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
二、新角度,新路径:重新认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1.正确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大学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争议以及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存在的不适应状态都基于一个前提,即将社会需求理解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而从较为理性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大学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却是值得商榷的,大学不能因重视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忽视了社会的长远需求,不能仅注重某一区域的需求而放弃全局的需求,不能只考虑显性的、明确的需求而忽略隐性的模糊的需求,不能只顾及某一主体的需求而妨碍社会其他主体的需求。否则大学就不能成其为大学,而只是一些类似于职业
培训中心之类的机构,它终将湮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脚步中。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将社会需求理解得非常宽泛,那么,大学培养的任何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也已不复存在,所有争论都毫无意义,大学爱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大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而忽视了现实社会对大学发展的各种制约和影响。实际上,人们不能只看到当代社会的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人们更应看到当代社会的大学已不再是往日的大学,而是更加社会化了的大学。为当代社会服务不仅是大学的义务,也是大学生存的基础。因此,无论大学是否愿意,它都必须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它所培养的人才与现实社会需求越吻合,其发展基础也就越坚实。
观此两点,人们在研究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时首先应当明确,大学适应社会需求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大学在总体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它不仅要为现实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也要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不仅要为当地培养人才,也要为其他地区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明确需要的人才,也要培养社会可能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应理解为发展中的大学不断为发展中的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过程。因此,研究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其实质并非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目前都有用,而在于促使大学应尽量满足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换言之,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人才供过于求现象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人才供不应求则必然是教育问题。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基本路径要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近年普通高校学生读者心理探索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