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代科学劳动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的发展((2)
2015-02-12 01:17
导读:1.农民工的数量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和 社会保障 部的调查和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就业的
1.农民工的数量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和
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和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今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所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地构成比率的进一步下降、城乡差距的增加等因素,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2.我国当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的比例较小,其平均年龄为28. 6岁,16-30岁的占610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年龄比较轻,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农民外出务工以自发性为主,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这种形式就业成本低、成功率高,但也说明了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
农民工主要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而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容量大,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部门。几乎占农民工总数的7500。限于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的职业与身份相分离,多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即所谓“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3.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分析
农民工的上述这些特点,说明了虽然他们数量、规模巨大,但是整体上素质较低,并不具备就业的比较优势。数量上的优势反而成为他们就业的一大障碍,似乎是无限的供给使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极为便宜,导致其价值严重贬值,甚至不能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素质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利用先进的就业信息平台获取就业信息,虽然洗去了两脚泥走进了向往的城市,还是生产、生活在一个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接触范围仍然十分狭窄,根本不可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他们虽然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和全社会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低,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的差距还很大。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规范,不熟悉城市生活情况,只能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中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就业,从事那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涉足的苦、累、脏、险的简单劳动;精神生产、管理劳动、高级服务劳动对他们来说无能为力、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城市就业、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还不愿轻易放弃在农村的少量土地,那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贫困落后的农村依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根所在,城乡双向流动还将是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新的改变,随着工业化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劳动力市场上因为下岗工人的增加、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膨胀、外籍雇工的加入,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将不言而喻的增大,处境将日趋恶劣,不仅是今天的城市边缘人,而且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农民工的科学劳动能力的缺失
如前所述,当代劳动具有不同于传统劳动的新特点,现代科学劳动体系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劳动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科学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其要求。而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庞大的群体,与现代科学劳动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国际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流动的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0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写,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0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0,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0。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85%下降到8300,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同期由15%上升到16%,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00,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