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1)(2)
2015-10-02 01:01
导读: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本地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石
提升学生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式课程模式,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成的知识型课程体系,过于知识化和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忽略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体系,按照能力为本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定性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和发展需求出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对应若干教学单元或基本内容,并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据此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三是课程设置要考虑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把握各教学模块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不必要的推导、求证过程,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始终以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四是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方式的调整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