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2)
2016-04-11 01:01
导读: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决定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
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决定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3.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和评估全部由教务处负责,所以为保证教学评估目标的实现,教务处往往会
放松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同时在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压力下,教务处很难做到对学生成长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学校各方对毕业生就业率的关注远远胜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也导致在教学评估中重结果、轻过程。
二、国外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启示
综观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归纳出他们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的几点启示:
1.高职院校要树立为所在地区提供服务的思想。高职院校的根本出路在于它能否为所在地区的人们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有关他们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要把为社区服务作为根本的办学宗旨。
2.高职院校的管理结构要充分体现市场的需要。国外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商业、企业界人士以及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加入到校董事会中,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对市场需求主动敏感的反应;营造并运行民主管理机制,将管理权限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大学排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贯彻科学发展观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人性假设视野中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