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所谓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在《骆驼祥子》中首先体现在小说从祥子自身的生存逻辑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出发,去想像、虚构他的艺术世界。当祥子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时候,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原则,这就是靠自己的力气去挣钱,去买自己的车,然后能有自己的车厂。因此,在他的生活中,“钱”和“车”成了他生命最根本的欲求,他不关心战争是怎样的毁田,也不注意春雨的有无,他只关心自己的车,有车就有钱,有钱就有烙饼和一切吃食,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这种诚实、勤劳、利己的生活态度,正是在“土地”上讨日子的农民的牛活逻辑.是与几千年的小农生产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他狭隘、目光短浅,但对于在战乱、贫困中生存的祥子来说,追求这种起码的生存权力难道不是合理的吗?正如老舍自己所说:“我自幼很穷,做事又很早,我的理想永远不和目前的事实相距很远,假如使我设想一个地上乐园,大概也和那初民的满地流蜜,河里都是鲜鱼的梦差不多。贫人的空想大概离不开肉馅馒头,我就是如此。明乎此,才能明白我为什么有说有笑,好讽刺而并没有绝高的见解。显然,老舍对于祥子的想像和描写正是基于这种没有“绝高见解”的民间生活态度。
祥子在乡间自在民间文化形态中所形成的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中国的都市生活里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呢?祥子的所有梦想是有一辆自己的“车”,他的诚实和勤劳就体现在他追求“车”的过程中。有车必须先有钱,他为了钱起早贪黑地干,终于有了车后的祥子,知道拉车不快跑对不起人、快跑碰伤了车对不起自己,因此他小心大胆地快跑,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他总是格守着这一原则去做人,他对虎妞、小福子、刘四爷这些人都是诚心去对待他们,尽管在遭受欺骗后,心里有着很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也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面对小福子的真情他没有接受,当小福子离开人世后,心里又充满了无尽的自责、伤感和内疚。然而在这勤劳和诚实中,他又极端的利己,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自己的眼,祥子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因此,当曹先生遇到追捕时,他虽然内疚但为了自己就一逃了事。善恶、美丑就这样交织在这个健壮的、好梦想的、单纯的来自于乡村的祥子身上。如果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仅仅写出这样一个形象,其文学意义是有限的,它的深层艺术魅力在于把祥子放置于社会动乱和市民社会中,写出了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价值趋向在动乱社会中的破灭以及祥子与都市民间文化之间的复杂纠缠。
乡村民间社会在整个中国社会的构成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清平盛世,农民或许能够靠一己之力获得平稳的生活,一旦社会动乱或处于激烈的转型期,他们往往就是受损害、受侮辱最惨痛的一个群体,像祥子在农村失去土地,流人城市之后,梦想靠自己的努力求得生存的基本权利,也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已。他第一次有“车”被兵匪劫走,他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而光,这两次不幸对祥子都是致命的打击.这些所谓的“维护社会”的兵们、政治机器的参与者们对底层无辜的劳动人民构成了惨重的压迫。这也就难怪老舍在《赵子曰》中借赵子曰之口,说出了他对于政治的态度,“在新社会里有两大势力:军阀和学生,军阀是除了不打外国人,见着谁也值三皮带。学生是除了不打军阀,见着谁也值一手杖。于是这两大势力并进齐躯,听老百姓见识一些‘新武化主义’。老舍对政治的隔膜(这种“隔膜”实际上是在民间立场上,与底层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灵魂对政治的“拒绝”,因为人民需要的是能带来幸福的政治。)而导致的对学生运动的某些偏见暂且不论,但祥子的经历却真切地传达出了军阀统治下的普通百姓凄惨的不幸生活。仅就这一点而言,《骆驼祥子》比那些概念化的“革命文学”有更深刻的力量,它以活的、生动的形象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当一个社会连人最起码的生存权力都不能保障的时候,这种社会的政治还能是好的政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