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关于总体性问题
“总体性”是卢卡契用来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一般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他吸收了黑格尔的“同一性”和韦伯的“总体性”概念的含义,发展出一整套以无产阶级的命运为中心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卢卡契指出:“总体性的概念以及总体在一切领域内对它的各个部分的决定性统治,这才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方法的本质”。在他看来,总体性的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那就是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专政是“总体专政”,因此必然用“总体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因为现代资本主义造成的异化不仅仅是经济异化,而是总体异化。单纯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都是不够的,主张从政治到文化、到心理,从生产到消费都要全方位地超越现存条件。对社会主义也要从总体上去理解,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消灭贫困,而且要改变人的需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天地,而且也是一个美学的天地。
1.3意识革命
十月革命后,西方一些国家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工人阶级在精神上的解放并不是机械地与经济发展同步行进的。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非不尖锐,关键在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上不去,认识不到社会不合理的本质,甚至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其生存的惟一可能的环境,所以他们非常强调意识革命的重要性。
1.4日常生活批判
他们认为,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焦点放在微观社会体系中,日常生活批判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心。日常生活批判应当指向家庭、两性、劳动场所、交往形式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形式。这种批判能够沟通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之间的断裂,深人日常生活的底层,从而达到把人从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目的。①社会主义的非无产阶级基础。马尔库塞认为,二战以后,技术的进步和生活的丰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工人阶级被融合进了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不再成为历史变革的动力,因此他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新工人阶级”身上。这些人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技师、工程师和生产过程之外的科学家。他们的阶级意识比传统工人强,是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真正核心。②意识形态与文化上的领导权。俄国的阶级统治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旦遇到社会危机,群众一个“运动战”就能把它推翻。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建立在选举“同意”的基础上,具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运动战”在这些国家只能扫清这些国家机器的前沿壕堑,而不能摧毁它的真正的火力点。因此,西方国家的革命,应当采取“阵地战”,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去夺取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这样才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国家。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