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职业道德及培养(1)(2)
2016-09-09 01:09
导读:第六,自律精神。教师的自律精神,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的意识、心态。追溯中外教育史,教师的自律精神
第六,自律精神。教师的自律精神,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的意识、心态。追溯中外教育史,教师的自律精神历来被放在教育成败的首要、关键地位。大教育家孔子把教师率先垂范,言行一致,作为教师伦理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他曾提出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等等这样一些自律原则。继他之后,孟子提出了“教育必以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别人。唐代教育家韩愈明确提出为师者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教师才会“其身正而其教存”。国外教育家也十分重视教师本人的自律精神的重要性。车尔尼夫斯基曾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纵观中外教育史,成功的教育家元不强调教育主体的自律精神,成功的教育实践元不源自教育主体的自律精神。
从当前我们国家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所面临的任务来看,教师的自律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政治思想方面,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其二,在个人品德方面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诚实正直;其三,在个人行为举止方面,应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作到谈吐文雅、庄重含蓄、举止得体、彬彬有礼、穿着整洁,朴素大方。最后,教师还应该具备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是法制社会。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懂得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基本民主与法制精神,做到既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思广益、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又要坚持依法执教、自觉地遵守《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履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职责,坚持学校工作的正确方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磨炼形成的。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情况,借鉴其他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及古今中外人们进行师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应概括为理论学习与促进实践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学社会榜样与树身边典型相结合等方面。 理论学习与促进实践相结合要使广大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习惯,第一要旨就是学。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科学、知识、文化相联系的,认真学习,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头脑,这是提升教师职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两课改革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