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范型之后,一批学步鲁迅青年作家也注目乡土,登上文坛,构成了二十年代中期颇为可观的乡土小说家群体。他们的作品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他们的作品有的描绘现代工业文明对封建宗法制农村的冲击,揭露军阀肆虐、社会动乱给农民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如许杰《赌徒吉顺》、鲁彦的《黄金》;有的展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种种人生悲剧,如台静农《烛焰》;还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如许杰《惨雾》、彭家煌《活鬼》。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呈现出乡土文学作家与描写对象(故乡生活)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时间距离,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中的、发生在以前的故事;二是空间距离,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乡),大都侨居北京;三是文化距离,乡土文学作家从乡镇走到都市,进人另外一种文化环境,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浸染,于是能够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尺度去审视、衡量故乡的生活。这三种距离的统一决定着乡土文学作家与描写对象之间丰富的精神联系与情感联系—理性的批判、情感的怀恋、或者批判与怀恋的交织。
理性的批判是乡土小说最为突出的立意。其中最为直接表现的是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这种创作主旨,在许钦文、赛先艾、彭家煌、台静农等人的作品创作中也显现出来。
作为觉醒的现代知识者,乡土文学作家们用冷静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生活过的乡村时,种种落后、愚昧、闭塞的景象,带给他们总是焦灼、忧思、激愤,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文化批判。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