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起发病相关因素包括:(1)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2)剖宫产手术操作使胎盘蜕膜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加速了血液凝固;(3)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减少,酿成血液的高凝状态[3],而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又改变血凝状态;(4)产程中由于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术后病人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病人静脉血流迟缓,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4];(5)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6)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针对上述发病相关因素,我们必须做好相关的护理与预防工作。
3.1 注意生活细节,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妊娠后期避免久坐久站,经常变换体位,睡眠时将双下肢抬高。协助患者抬高双腿,可保持血流最佳状态,对某些发生血栓危险性低的患者,可免去肝素和阿司匹林的应用。内衣内裤要宽松,不要过紧勒住腹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每次蹲厕时间过长。
3.2 避免发生孕期并发症 孕期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孕期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难产并发症等,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因此,应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情绪不要大起大落,均衡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过于增长,过胖易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
3.3 剖宫产手术时的注意事项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因此手术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轻柔,切忌动作粗暴,避免不必要的按压。手术时手术床采取头低 15°,以加速静脉回流。如果手术时间过长,超过2h以上,可在术中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下肢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在比目鱼肌的静脉窦内。因此,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长时间受压,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术中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手术期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特别是左下肢,因为左髋总静脉位于左髋总动脉之上,因局部受压,来自左侧下肢及盆腔静脉的血流阻力大于右侧阻力所致。同一静脉不易行过多穿刺。
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h,心电监护,密切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为病人活动足关节,改善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腘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6h取半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进流汁饮食,每2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如果病情不允许活动翻身,可2h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血液循环。术后6h给予流汁饮食,可给高蛋白米粉,多饮水,以增加营养,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24h帮助病人坐起,然后逐渐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动作,防止肺部痰液淤积,并有助于肺部血液循环。术后注意保暖,在麻醉未醒之前,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踝关节屈身运动[5],足内外翻运动和内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10~15次/d,术后24h鼓励并协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回流。
3.4 对高危患者及时采取药物干预[6]
3.5 重视病人的主诉 如有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早采取常规的溶栓治疗,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38例,35例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2例患者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护理工作者对剖宫产者应密切观察其下肢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