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肾囊肿性疾病的CT诊断(2)
2013-08-01 01:07
导读:病理上海绵肾大小正常或略大,肾乳头集合管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病变仅限于肾髓质锥体部顶端,位于肾小盏周围,形成多数大小不一的小囊,小的仅见于
病理上海绵肾大小正常或略大,肾乳头集合管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病变仅限于肾髓质锥体部顶端,位于肾小盏周围,形成多数大小不一的小囊,小的仅见于镜下,最大者直径可达1.0cm,使患肾成海绵样改变。海绵肾可涉及一侧和双侧肾脏,可累及全部或部分乳头,另外由于集合管扩张迂曲,尿流不畅,加之该部尿中成石成分浓度高,因而很容易继发感染和结石。集合管内形成结石时称为海绵肾结石,约占海绵肾的40%~60%。
本病多见于男性,2/3以上病例发生在40~60岁之间,双侧患病者达80%以上。如患者病变局限、轻微或无并发症可无任何自觉症状,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扩张的小囊中尿液滞留继发感染、出血或结石引起。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的肉眼或镜下血尿、尿路感染症状、腰痛、肾绞痛、可有排石史,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
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因IVP和腹部平片均可显示本病的特征,有确诊价值。X线平片表现为肾脏增大或正常,可见钙化或结石影,位于肾小盏锥体部分,呈簇状、放射状,自沙粒至1.0cm大小,个别结石可破入肾盂肾盏内。IVP显示造影剂在肾锥体扩张的小管内形成扇形、花束样、葡萄串状和镶嵌状阴影,肾小盏可增宽,杯口可扩大突出,囊问互不相通,由于结石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整齐,环绕于肾盂肾盏周围的多数囊腔似菜花状。大剂量IVP更能清晰显示上述特点,逆行肾盂造影意义不大,B超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特征性的B超表现是围绕肾髓质呈放射分布状的小无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后方伴有声影。
CT能发现亚临床无尿路症状的患者,平扫两肾正常或髓质钙质沉着,典型者呈花束状排列。增强扫描可见钙化周围扩张的收集管内造影剂聚集,造成钙化影增大的假象,从乳头伸向髓质的低密度囊状影代表未显影的扩张肾小管,而增强的条影则代表造影剂在扩张肾小管内的聚集,CT还可显示乳头钙化及其他脓肿并发症等。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鉴别诊断主要有:①肾钙盐沉着:为肾集合管内及其周围弥漫性钙盐沉着,较海绵肾为广泛,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小管酸中毒等。但本病不伴有小管扩张和囊腔形成等改变,晚期病例钙盐可沉积到整个肾区。②肾盏内散发性小结石,因其结石位于肾盏内,不带有肾乳头管囊状扩张,因此CT上容易鉴别。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第6版).
[2]季洪兵,董其龙,王锦良,郑春雨,庄永泽,李铭山;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3]周春香,郭燕,刘明娟,黄兆民;髓质海绵肾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