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10年东湖辖区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2)

2013-08-19 01:12
导读:2.4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而从学校、家庭、朋友方
       2.4 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而从学校、家庭、朋友方面的获得的信息较少。见表3。
        大学生对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表2)
         
        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               (表3)
        主要途径                      人数                           率(%)
        电视                               652                               90.56
        报刊                               591                               82.08
        宣传画                           505                               70.14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互联网                           626                               86.94
        学校                               257                               35.69
        家人                               119                               16.53
        朋友                               191                               26.53
        其它                               103                               14.3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5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75.22%的学生表示对艾滋病人不歧视,79.31%的学生表示愿意帮助艾滋病人,但是表示愿意与其共同学习及用餐的仅分别为55.67%、40.91%。
        3  讨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应受到健康以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牛是未来,是栋梁,理应成为HIV感染者/艾滋病人的关爱者,健康教育使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3]。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艾滋病的三个基本传播途径,但对比较专业性的知识方面认识还不够,只有66.39%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不可治愈的。另外对于日常接触传播方面的知识,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如仅36.39%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仅52.78%的学生知道拔牙或打耳洞会感染艾滋病。认知的缺乏不但会导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还会影响艾滋病知识的传播。从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来看,主要是从电视(90.56%)、报刊(82.08%)、互联网(86.94%)等大众传媒获得,而从学校(35.69%)、家人(16.53%)等方面获得较少,可见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学校对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很大程度上可以端正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参 考 文 献 
[1]李梦军,曾晓星,戴彩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1):77-78.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贺莉萍,唐海波等.湘南地区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264-1266.
上一篇:护理工作中医疗纠纷的多发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