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ICU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现状及进展(2)

2013-08-21 01:04
导读:3.5医用控温毯降温法经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控温毯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显著,具有传统降温无可比拟的优点。该机设有自动控温系统,病人体温均能按设定
        3.5 医用控温毯降温法  经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控温毯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显著,具有传统降温无可比拟的优点。该机设有自动控温系统,病人体温均能按设定的温度值平稳降温,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病人体温的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克服了传统物理降温中降温速度和效果无法控制的缺点,有利于对病人的保护。控温毯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护理所需时限,解决了中枢性高热护理的难点[19] 。
        3.6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疗法,是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低温状态以降低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特别是脑细胞代谢,减少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耗氧,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功能的目的。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水溢出,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于患者身体下面,与其皮肤充分密切接触,患者头部置于控温帽中,通过温度传导而发挥降温作用。体温传感器插入肛门内。打开电源开关,设定参数,也可有“高热降温”及“亚低温”两种功能选择。直至使患者体温达到预设定的温度,体温不反弹则撤机。亚低温治疗仪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该仪器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20]。
        4  程序降温法  
        有研究者[21]认为,传统降温法即在病人发热时实行降温,体温正常时停止降温,不但不能有效地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且体温容易反弹,反弹后的体温更难控制。为此,根据中枢性高热的诊断标准,提出一种特定的、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即程序降温法,其包括预测评估、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体温监控、复温管理、症状监测等6个步骤进行并实行亚低温管理。通过临床观察,其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降温法,可明显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且降低了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因此,中枢性高热的降温可采取程序降温法,但程序降温中相应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步骤还应进一步研究完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其降温方法已得到较大进展,尤其是先进降温设备的问世及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临床效果显著,既极大地提高了中枢性高热的治疗水平,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物理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肺参数,此外,降温的速度不宜太快。但对于ICU患者发热的处理非常复杂,很难给出一个公式化的物理降温方案,目前就物理降温而言仍缺乏标准性的指导,还存在不少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69-470.
[2]鞠兰.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观察与护理措施[J].医生,2010,48(9):81-82.
[3]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189.
[4]姚泰.生理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210.
[5]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6]赵小彤.巧用化学冰袋行物理降温[J].护理研究,2010,24(14):1307.
[7]钟冬秀.柔软酒精降温袋的制作与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2.
[8]钟俊华,李静.10%盐水冰袋用于颈髓损伤致非感染性高热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l6(l2):101-102.
[9]李艳玲.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08,23(17):6-7.
[10]陈军华,,肖受莉,黄菊九,等.麦杰克冰袋用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7,22(15):12-13.
[11]种翠红,张裕华,李兴侠.硫酸钠冰帽对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3):23-24.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2]张会娜,张春玲,梅海霞.颅脑降温仪应用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0.
[13]刘增梅.乙醇的温度对高热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4):97-98.
[14]戴晓婧,江新.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颈髓损伤所致高热的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11(4):46-47.
[15]刘春风.开展新的降温方法,探索低温治疗的临床价值[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2):84-85.
[16]陈香风,谭丽萍,袁利群.重症颅脑损伤高热患者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80.
[17]王鹏,吉训明.低温液体灌注产生亚低温的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16(5).
[18]牛静,于学洁,王素婷,等.老年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方法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杂志,2002,11(13):214-215.
[19]李晓婷,彭慧,陈爱清,等.降温毯对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效果的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11-212.
[20]陆青梅.亚低温治疗仪在高热、超高热患儿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93-2194.
[21]吴碧静,林静茹,郭惠珍,等.程序降温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10).
上一篇: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的作用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安全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