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 实验教学的研究
为合理安排好我校实验课程,我们在充分了解现有教务管理软件基础上,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制订出较为合理的、分阶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独立排课的实施方案。
2.1 试点阶段 我们首先对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学时较多、教学面对的专业较多的全校性课程进行摸底,通过教学计划了解这些课程对实验教学安排方面的要求,包括实验学时、教学时间及实验室安排等。同时,对全校的实验室设置进行,详细了解每一个实验室所能承担的所有实验内容、实验仪器数量及排课容量等基本信息。从中选择基础部的3个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形态实验室、分析实验室)以及在这3个实验室安排实验授课的基础医学部的所有课程,作为这次实验教学研究的首批试点。
我们将 3个实验室按照实验课的排课容量,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系统设置中加入相应的实验室类型,再将实验室分类别做进教学设施作为教学用房。在对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教学安排时,在以上 3个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医学部的课程,在与相应的实验室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将理论授课教学周和实验授课教学周分离,并体现在教务管理软件的开课计划部分中,设定理论授课的教室类型为多媒体教室,而实验授课的教室类型为相应的实验 室。在教学安排的第二阶段——排课阶段,具体落实某一门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为某一天的某个节次,地点为某个教室;而实验授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同一个节次,而地点则安排在实验室进行。由于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授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周、授课节次和授课地点,因此,在教师客户端和学生客户端所显示出来的课程表都能真实、准确地显示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授课的各种具体信息,在方便教学的同时,也节约出了一部分教室资源。
2.2 推广阶段 通过上一阶段的工作,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反映出的效果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扩大了课程的选择范围,将医学系、放射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课程也纳入研究范围。针对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室的种类、排课容量、实验类型进行统计,并在教务管理软件中加入相应的教室类型和实验室名称。在对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安排时,同样要求这些课程首先与相应的实验室确定该课程实验授课的教学周,并体现在管理系统的开课计划中。在进行排课时,对这些带实验授课的课程其理论教学安排在教室进行,而实验授课则安排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
通过对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安排,教学安排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主要是由于各课程在与相应实验室确定实验教学周时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我校在校生规模的迅速增长,学生及时、准确掌握理论和实验教学安排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学运行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全面实行阶段 针对在教学安排中实验安排对实验室有非常大的依赖性,自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在排课之前,由实验室根据承担实验教学的教研室的教学周要求,将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具体到某一天的某个节次,使各实验室对所有实验课程做到统筹安排。在排课时,先进行实验教学安排,再进行理论教学安排,有效避免了不同实验课程在一个实验室教学安排时撞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