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O139霍乱疫苗;现场试验;评价
人类历史上共记载了7次霍乱的流行。最近一次是1961年从印度尼西亚开始,20世纪70年代延伸到了非洲大陆,1991年到了南美洲。据报道1994年美洲大陆霍乱病例超过100万,近1万人死亡。据估计世界上每年有12万人死于霍乱[1]。然而,从1992年10月开始,一种新的血清群(O139或Bengal)被发现,并在南亚地区造成广泛流行。1993年O139传入我国,主要在华南沿海地区流行。O139是EITOr的衍生株,但是它却有新的基因信息编码的种独特的脂多糖O抗原和一个多聚糖包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先前对O1群霍乱具有的免疫力,对O139几乎不起作用[2]。因此,在全球急需一种对抗O139感染的有效疫苗。基于在研究O1群霍乱疫苗上的经验和教训,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O139的疫苗进入动物或人群试验,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此,本文对O139霍乱疫苗的人群试验作一简要的回顾。
1 试验人群选择
与O1群霍乱不一样,O139霍乱虽然可发生于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群,但是目前主要在亚洲特别是在它的出生地南亚地区流行,易感者为妇女及年龄<5岁的儿童。因此,试验人群应来源于依从性较好的O139霍乱流行区的居民或志愿者以及在难民营和可能到流行区去的旅游者[2]。目前,人群试验主要在美国、越南、中国等国进行[3~5]。如D.D. Trach2002年报道在越南的247名志愿者中进行的人群试验,其中成人(17~25岁)144人,儿童(1~12岁)103人,儿童组在对成人组试验后且被证明无严重副反应的情况下进行。蒋仁生等[5,6]1997年报道在中国广西的697名14~18岁身体健康的初、高中学生进行的现场试验。吴辉绪等2003年在广州某军校450名17~22岁健康学员中进行了现场试验[7]。
2 疫苗种类、免疫次数与剂量
2.1 肠道外疫苗
到目前为止,已经研制了多种肠道外O139霍乱疫苗,主要是灭活全菌体菌苗、灭活铝佐剂免疫吸附菌苗等。在人群试验中表明,肠道外疫苗可诱导中等短期中等强度保护作用。在中国广西[6]进行了随机、对照、双盲的O139灭活全菌体现场试验中,间隔10天经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肌肉注射,第1剂22.5亿、第2剂67.5亿,共90亿O139死菌苗后,能产生一定的抗菌抗体和抗毒抗体,但只限于应急接种。
2.2 口服疫苗
2.2.1 灭活全细胞菌苗(WC)
最初的WC疫苗是针对O1群霍乱的,并在越南的现场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保护效果[8]。随后,NIHE根据WHO腹泻病疫苗筹划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研制成第2代灭活的全细胞二价菌苗,这种菌苗由O1群和O139霍乱弧菌全细胞构成,其中包含了5×1010cfu福尔马林灭活的O139(AI4456)。在Hanoi的研究是口服2剂,每剂1.5ml,间隔2周,但是免疫效果不理想,并且与是否使用抗酸剂无关[3]。
2.2.2 B亚单位—全细胞菌苗(rBS-WC)
在预防O1群霍乱方面,这种由重组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灭活的O1群霍乱全细胞组成的口服疫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9,10],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进入市场。瑞士Marianne Jertborn等利用福尔马林灭活O1/O139构建的二价B亚单位—全细胞菌苗(rBS-WC)在现场试验人群中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1]。国内军事医学科学院刘传暄等与兰州生物所用重组B亚单位和灭活的O139全菌体重新构建的O139灭活菌苗,动物免疫试验显示出良好的效果[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