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t-PA水平与血栓疾病的研究分析(2)
2014-07-31 01:00
导读:在过去几年中,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进展不快,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仅有为数不多且灵敏性不高的几个指标,譬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
在过去几年中,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进展不快,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仅有为数不多且灵敏性不高的几个指标,譬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水平(因子Ⅷ、因子Ⅶ、因子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血小板数、体积和寿命等。事实证明,仅利用检查血浆凝血因子或血浆抑制物的水平,以及测定其在循环中的代谢率来监测血栓或血栓前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能成功,因为这些体外实验反映的体内凝血因子水平,并非体内凝血活化状态,不能直接相关于血栓形成倾向。近年来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凝血瀑布反应中凝血因子被水解生成的片段,以及血小板活化后,血管内皮损伤所产生的特异性产物,它们可以直接反应凝血过程中某一反应阶段的活化,因此,它们是体内凝血活化的分子标志物。近处来迅速发展的分子标志物,目前已有50多种,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及与疾病发展的一致性。而t-PA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关于血内t-PA水平的研究已成为当代血流自稳态研究的热点之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