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 “五步法”方案[10] (1)扩增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2)去除分化抑制剂或促有丝分裂素,ES细胞开始分化,不贴壁悬浮生长,形成EB;(3)去除生长因子,选择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即神经前体细胞);(4)使用神经细胞培养液,添加生长激素、神经营养因子,扩增神经前体细胞;(5)利用促神经元存活因子诱导并维持神经元成熟。该方案不用RA处理EB,而是将EB在一种选择性的无血清培养基上培养。因为EB中的非神经细胞不能在这种培养条件下生存,所以大部分存活下来的细胞是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11]。这些神经前体细胞可被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元[12]。
该方案的主要优点是在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之前,神经前体细胞已经得到较高的纯化,这有利于特定类型神经细胞的获得。但是,其操作较“4-/4 方案”复杂,而且多种生长激素、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增加了成本且不利于分化机制的阐明。
通过EB途径由ES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多数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少数是谷氨酰胺能神经元。通过改变诱导分化的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并提高分化效率。腹侧中脑和后脑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产生的部位,SHH(sonic hedgehog)和FGF-8(fibroblast growth factor-8)对这两部分的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13],Lee等人[10]用这两种分子处理EB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得到了多巴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 2002年Wichterle等人[14]用背侧分子(RA)和腹侧分子(Hh-Ag1.3,一种SHH的拮抗剂)处理EB,得到了腹侧脊髓运动神经元。2005年Tsuchiya等人[15]在经典的“五步法”方案基础上,在第五步除去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用含有层粘连蛋白的N2培养液中成功诱导分化出微小胶质细胞,并进一步用含有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RPMI-1640培养液扩增细胞,得到89.0%的微小胶质细胞。
2 基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细胞的分化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类诱导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是基质细胞诱导方法,该方法的诱导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称为“基质细胞来源的诱导活性作用(stromal cell-derived inducing activity , SDIA)”[16]。
2000年Kawasaki等人描述了一种经基质细胞诱导ES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方法[16]。这一方法中,神经细胞的分化通过ES细胞与小鼠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PA-6细胞单层共培养而实现。实验结果表明,92%的细胞表现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rve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阳性,其中多数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阳性细胞。酪氨酸羟化酶是多巴胺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因此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一个很好的分子标志。2005年Yamozoe等人[17]用含有肝素的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培养的PA-6细胞得到含有所谓神经诱导因子(neural inducing factors, NIF)的溶液,用此溶液培养小鼠ES细胞,发现小鼠ES细胞可以在含有33%NIF溶液的培养液中生存,并且随着培养液中肝素浓度的增加,E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比例也增高。值得注意的是,PA-6细胞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受到血清或BMP-4的抑制,血清和BMP-4的加入可引起ES细胞分化为多种非神经细胞。PA-6细胞的SDIA作用并不能使所有类型的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例如,2005年Roybon等人[18]报道,对于神经前体细胞,PA-6细胞不能促进其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而是促进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
2003年Barberi等人[19]描述的一种经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可以将ES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这一方法将小鼠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MS5或S17或主动脉-性腺-中肾区来源的原始基质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与ES细胞在血清替代培养液中共同培养,得到神经前体细胞,再用不同的细胞因子序贯处理这些神经前体细胞,分别可以得到较高百分比的胆碱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将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注射到6-OHDA诱导的帕金森模型动物的患侧纹状体内,8周后由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amphetamine或者纹状体D1、D2受体激动剂apomorphine所诱导的旋转不稳定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并且可以在注射细胞的纹状体内发现大量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