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诊药房的管理模式
2015-05-30 01:42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浅谈门诊药房的管理模式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摘 要] 目的:改善门诊药房的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
[摘 要] 目的:改善门诊药房的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方法:在软件上狠下功夫,加强药品管理,加强人员管理。结果:药师和患者的关系得到改善。结论:作为医院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药学工作,应该顺应医疗制度改革的发展,实现功能转变,通过药品和药学技术手段向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药学保健服务。
[关键词]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服务;药品管理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医院和药店的大批出现,迫切要求社会福利性医院门诊药房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为此门诊药房应与时俱进,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1 在软件上狠下功夫
1.1 全院微机联网提高工作效率 患者就诊,医师开出处方,收费处统一划价收费后,配药信息传至药房打印出来,药剂人员凭打印票配药,放入配药器中,此时患者未到,形成药等人的格局。核对发药时,同时核对打印小票,一并与药品发出,使患者几乎达到零等候。药品的名称、数量、价格也可以让患者一票在手了解于心。
1.2 窗口视线无障碍透明服务 我院门诊药房前台设计选择了玻璃幕墙并设窗口,使患者直视药剂人员的举止、仪态,从而监督了药房的工作。取药高峰时患者看到药剂人员繁忙情况,可增进理解并耐心等候。患者直视药品储存状况配药环境,对所取药品放心使用。
1.3 实行标准化热情服务 我院不仅要求员工普通话服务,说话“请”字当头,对仪容、仪表、坐姿、站姿、语气措词具体语言都有标准,对药学人员进行
培训,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解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在嘱咐用法时,我院采用不干胶贴签,签上印有每日/次,每次/粒(片)等字样,只需填写数字即可贴到相应药品包装上,清楚表达用法用量,规范了服务,更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中国大学排名
1.4 开设药物咨询窗口 随着药品种类的日益增多,药品不良反应也有增多的趋势,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品是药学专家、药师工作的重点。药师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以防新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向患者提示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运用药物经济学知识向患者推荐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等。
2 加强药品管理
2.1 药品管理科学、安全、有效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药房从金额管理向数量管理的转变。量化管理可查询患者的就医全过程,包括时间、接诊医师和药师、处方内容、具体药品生产厂家。当患者在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进行咨询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及时答复,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能防范不规范行为。
2.2 药品维护 建立药品定期盘点随时抽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或堵住收费差错。药品库存不足时申领二级库领药单,经库管药师修改和确认后发至一级库,一级库即组织药品配送。做到药品领取、验收双人核对避免差错。跟踪效期药品、脱签、破损、变质药品,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3 加强人员管理
3.1 提高药剂人员专业水平 通过自学远程网络教学和各种形式的考核、测评,强化门诊药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要掌握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动学过程,了解各类药品特点、合理用药要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知识。
3.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开展诚信服务大讨论活动,评选优质服务明显,开展药学道德、药理
伦理学教育,强化服务意识。要求药学人员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患者角度出发,诚信服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3 药师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改善 沟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仅有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药师应掌握一定的
社会学、
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掌握聆听的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加,今后还需逐步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个体的给药方案,开展不良反应监测等。总之,作为医院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药学工作,应该顺应发展,实现功能转变,通过药品和药学技术手段向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药学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建国,唐璐,王建新.现代药房“零距离”调剂模式讨论[J].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03,24(7):446.
[2] 陈宜鸿,周筱青.培养高素质医院药学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38.
[3] 胡应伦,郭清平.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3):241.
[4] 庞晓军,阳明.医院药师进行药学服务的心理学技巧的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3(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