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偏心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一)-自动化毕业论(6)
2013-06-24 01:10
导读:利用摇摆现象测定轧辊偏心,在线法是在轧制条件下,通过使一个支承辊相连的脉冲发生器信号和所测的轧制力信号联系起来,进行轧辊偏心检测; ⒁
利用摇摆现象测定轧辊偏心,在线法是在轧制条件下,通过使一个支承辊相连的脉冲发生器信号和所测的轧制力信号联系起来,进行轧辊偏心检测;
⒁ Yamagui(山口)法 日本日立和新日铁公司的山口提出的轧辊偏心方法是通过出口厚度偏差采样测得的从头前转期间的数据计算出轧辊偏心补偿信号;
⒂ Weihrich和Wohld法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Weihrich和Wohld提出的轧辊偏心的方法是基于测厚仪原理,通过求和放大器用辊缝的输出信号和载荷传感器输出信号来计算板带出口厚度,而求和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也包含有轧辊偏心成分。利用辊缝值和成正比的信号就可以通过信号混合器产生轧辊偏心总的信号,同时也改变入口处板带厚度变化成分和入口处板带稳定成分,利用高通滤波器,从混合器输出信号中去掉稳定成分;
⒃ Gerber法 伯里斯(bliss)公司的Gerber开发了一套自适应数字化偏心补偿(ADEC)系统,该系统利用了
声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即具有复制信号中的任意选定交变成分的技术;
⒄ Ooi(大井)法 日本住友公司的Ooi利用支承辊平衡液压缸的这些机构来控制偏心。这种方法是使带有电动压下结构的轧机无须进行任何显著的的改进就可以实现系统高精度的快速效应。支承辊偏心通过傅立叶分析就可以确定出上下辊操作及驱动侧位置相关的轧辊偏心成分;
⒅ Ginzburg法 国际轧钢咨询公司及联合工程公司的Ginzburg提出两种轧辊偏心补偿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差拍现象,尤其是利用上下支承辊向同一方向发生偏心时轧辊偏心最小的事实;第二种方法是在轧制过程中对轧辊偏心进行连续补偿。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总之,随着对该高质量板带材需求的日益提高,轧辊偏心控制问题得到各国轧钢控制界的普遍重视,各种检测和控制方法相继出现。国外大公司一般在这个领域获得专利,我国在这个领域尚有差距,需要促进对轧辊偏心控制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不断使其走向深入和完善。
重复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重复控制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由Inoue提出,主要针对SISO连续被控对象,跟踪周期为T的参考信号,并成功用于质子加速器场电源的控制。重复控制理论基于Francis 和Wonham提出的内模原理[38],用包含在反馈环内的作为内模,跟踪外部周期为的参考信号或抑制周期为的扰动信号。如果闭环控制系统是稳定的,重复控制器将在外部信号的基波及其的谐波处产生无穷大的增益,因此对外部信号有很好的跟踪或抑制能力[39~41]。重复控制在机器人[42,43]、伺服控制[44~47]等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
针对周期信号发生器正反馈带来的非平凡问题在如何保证系统稳定问题,Hara等证明,如果对象是正则的且不是严格正则的,系统就能保证稳定[48]。为了克服这种重复控制系统不易稳定的局限性,Hara等1988年提出在重复控制环节中引用低通滤波器来滤掉高频部分,以高频部分牺牲一些特性来实现系统的鲁棒性。因此低通滤波器的选择对于重复控制非常重要,它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却带来系统的稳态误差,它反映了闭环系统特性和系统鲁棒稳定性间一种折中考虑。1985年和1988年Hara等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的设计方法。近来,鲁棒优化控制和结构奇异值方法也用来设计和分析重复控制[49,50]。Peery 和 Ozbay(1993)利用无穷维优化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种2步法设计优化重复控制器。他们同时提出通过优化重复控制器的滤波器进一步改善系统主要特性的方法。Guvcac(1996)对于连续时间的重复控制系统结构奇异值提出鲁棒稳定和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即分别用-1和1代替系统内模的延迟部分估计结构奇异值的下确界和上确界,这样就把原来的无穷维问题化作有穷维问题。可以利用这种结构估计连续时间重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特性。但是,得出结构奇异值的下确界比用1代替时小,上确界又比用-1代替时大。直到延迟足够大这种估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这种估计还需满足相位要求,因此这种结构不能用来综合。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重复控制器不断被改进,且被数字化[51~54]。为了减小控制器离散化造成的误差,很多研究者关注于用离散化方法直接设计重复控制器。Tomizuka等提出一种针对稳定开环对象的零相位偏差跟踪的重复控制器(Zero Phase Error Tracking Controller),这种方法特点是滤波器的结构和对象同阶并满足时延。基于相同的补偿器结构,Tsao和Tomizuka(1988,1994)进一步获得使系统鲁棒稳定的内模零相位低通滤波器的方法,给出了和非模型动态的关系,确定了鲁棒稳定的充分条件。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系统。Alter 和Tsao推导出基于二维模型匹配算法的重复控制算法,并它应用到线性马达的控制过程。Kim和Tsao(1997)综合前馈、重复和反馈控制方法,实现电液执行器的鲁棒特性控制。Tsao 等把重复控制利用到凸轮机械的非圆旋转。在极点配置方法中,Ledwich 和Bolton提出了LQ(Linear Quadratic)设计方法。Hillerstrom和Sternby(1994)提出了基于标准Bezout辨识的极点配置方法。Bamich 和 Pearson(1991)提出了采样数据提升技术(lifting technology)并将其用于设计最优采样数据重复控制系统。Langari 和Francis(1996)提出基于结构奇异值的采样数据鲁棒控制系统的鲁棒分析方法。
Srinivasan和Shaw提出了频域设计方法[55,56],并提出了被称作重构谱的频率函数[57,58],利用它来判定重复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如果在没有重复控制环节时闭环系统稳定,则对于频率,是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设计重复控制的离散时间重构谱的改进方法由Srinivasan和Shaw于1993年提出。基于谐波频率处对象频率响应的系统稳定改进方法在1995年由Sadegh提出。
以上所述均是研究单周期或基波信号。也有关于改进的基波和二次谐波[59~61]以及非线性重复控制[62,64]的研究成果。Tenney和Tomizuka利用扰动观测器估计和消除干扰信号。他们提出一种重复控制环自适应偏差饱和算法来降低非周期干扰的影响,它需要非周期信号幅值来确定恰当的饱和极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Hanson(1996年)提出一种序贯重复控制系统。首先利用最优控制设计能增加闭环动态硬度的内环控制器,然后基于零相位偏差跟踪控制设计外环重复控制器以保证跟踪或抑制周期输入。由于这是两步设计(两个控制器分别设计),所设计的控制器阶次必然高。内环最优控制器的特性将在最大峰值2处被外环重复器降低。Guo提出利用替代基于重复控制零相位跟踪控制中的。选择和做为灵敏度函数进行频率调整,以抑制磁盘驱动伺服控制的二次谐波干扰的抑制。众所周知,基于重复控制的零相位偏差跟踪控制需要是低通滤波器,且频带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