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以下是一篇关于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的,欢迎浏览!
摘要:针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贡献的例证。洞察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持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工商管理;价值
案例研究尽管被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常常被学界视为“非主流”的研究方法。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听到对这一研究方法的批评之声。案例研究方法是不是真的不入主流?为此,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人手,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态度,从而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l 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案例研究方法国际权威罗伯特·K·殷(Robert K.Yin)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见(见文末注)。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统批评也愈加甚嚣尘上”.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严谨性”(Lack of Rigor)、缺乏精确性(Lack ofAccuracy)的研究方法。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科学归纳(Little Basis for Scientific GenerMization)的基础。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
这些批评更多的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可能缺乏足够的外部有效性,这正是案例研究方法不足的表现,“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一,但是就像一币双面一样,案例研究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不可否认的价值。
2 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以及它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例证,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其观念、洞察其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有的正确态度。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The Teaching Case Approach)和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Approach)翻。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 B.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学法,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 T.Copelan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问,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
直到1955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办了11期8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并在全美高校推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展较为迅速。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培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①,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院校魄。当年,为提升MBA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中国企业采集了83篇中国管理案例。1986年,原经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
在工商管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着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诚如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都不是凡夫俗子,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泰山北斗。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Ernest Dale)开创了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
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着作《伟大的组织者》(neGreat Organizer)--书中。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o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或兼有两者(当下流行的全循环理论,full-cycle approach)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1961年,孔茨(Harold Koontz)在其名篇《管理理论丛林》(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分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案例学派(经验学派,The Empirical Sch001)独占一席。在该文中他肯定了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1980年,孔茨又在其《再论管理理论丛林》(11he Management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分出了十一个学派。
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orCase App-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性。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Building Theories FromCase Study Research)。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口21.1962年,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D.Chandler,Jr.)在其名着《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中,以杜邦(Dupont)、通用汽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㈣。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威廉·大内(Willi锄Ouchi)从1973年开始深入日本企业,调查研究其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他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经过多年调查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管理经验,于1981年在其着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the Japanese Challenge)一书中提出了着名的Z理论,得出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美国企业的效率更高,美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特点,向日本企业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的结论㈣。这本书在出版后风行美国,很多美国企业纷纷学习效仿日本企业,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这种学习对包括在美日本企业中都没有取得成功。
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决心。彼得斯(Peters T.J.)和沃特曼(Waterman R.H.)于1982年在其着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
(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书中,通过深入对43家美国卓越企业历时数年的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等诸多行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电气(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砦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八大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主张美国企业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卓越不仅足企业能研制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本书在美国商界一片哀鸣声中破冰而出,大力宣扬美国企业的卓越之道,重拾了美国人的信心,因此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商业史上的转折点,他本人也凭借此书从麦肯锡(MeKinsey)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成为管理大师,被誉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采取扎根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人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Ilq.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以沙因教授(Edgar H.Schein)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学派认为,这些研究观点均没有触及到文化的本质。他运用不同于主流研究方法的案例研究手段,以其为之提供咨询服务的DEC和CGC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类似于心理医生对待病人的临床方法去研究组织文化,主张采用现场观察、现场访谈等咨询行业常用研究工具,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独到见解,并探讨了组织成长阶段和文化变革机制。这一见解集中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着作《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一书中。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文化深层本质提供了工具,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战略变革、组织结构调整。案例研究方法在沙因着作中更多的运用是在1999年,他与本尼斯(Warren G.Bennis)出版了《企业文化生存指南》(The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t1町一书,该书采用大量案例,描述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