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牐图1 作者将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资源以及宏观、微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划分,按照我们上面对资源所进行的定义,可以将图1 上半部分看成是资源基础论和产业结构论所强调的会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类型,我们将其定义成“传统资源”。下半部分表明作者考虑到了的认知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即个体、群体对企业的释义,如解释、理解、领悟、归因、推断和预测等是如何影响战略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持续竞争优势的。当然竞争优势还将取决于外部社会认知者在产业领域对竞争条件的反应和修订,这是因为外部社会认知者的行为将影响到资源的分配、对成功的评价及产业范式的变迁,如关键的社会认知者和媒介等就能通过他们自己的解释和资源分配以影响整个产业范式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我们认为,这些人类释义层次上的影响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区别于传统资源而被拓展出来的“新资源”,是在一个企业———视野下的资源类型。虽然它们早就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但却没有被纳入到正式的资源研究框架之下。与传统资源相对,我们将其定义为“网络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正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是企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入的最终体现。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观点,即网络是资源的触发器。
牐这一触发资源的过程依赖的就是行动者之间在嵌入性条件下的持续互动。到此,我们就可以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这些资源类型都纳入到一个新的被拓展了的资源框架之内,即“资源= 传统资源+ 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一种用来感知和实施的特殊类型的企业资源(Barney ,1991) 。不同于企业边界(边界) 内的传统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它更像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代表了企业获利机会的多少。因此,网络资源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资源的形成与企业特定的背景有关,它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也就是说,网络中前期的网络关系对于后期的网络关系(如有新网络成员的加入) 会有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网络资源中最重要的两种资源类型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源,而知识资源与吸收能力又密切相关。
牐我们说互动是产生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源泉,是构成企业间网络的基石。互动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交易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效的企业社会资本就产生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一般来讲,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企业成员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具体包括存在于雇员之间的社会资本、存在于雇员与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存在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和存在于各部门之间的社会资本。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各种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包括企业的纵向联系和企业的横向联系。前者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间的联系;后者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机构、中介组织等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的社会资本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一是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资本一样,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二是并非所有的社会资本都是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三是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有一个网络规模和网络质量的问题。
牐近些年来,企业的竞争战略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革,以获取传统资源和分担风险为目的的企业间战略已经开始向学习和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战略发生转变。知识在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异质性资源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Grant 等人(1995) 提出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生产的关键投入和企业价值最重要的来源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企业知识按其跨越时空在组织或个人之间转移的程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知识,只需沟通即可转移,一旦这种知识被创造出来, 可以在边际为零的情况下被其他使用者所使用; 另一类是隐含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态度、信息处理以及决策程序之中。它难以用进行表述,也难以通过沟通得以转移。正是由于隐含性知识的这些特点,才使它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高绩效的基础(Barney ,1991) ,成为了企业网络中的特质性有价资源。但是,企业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并不是自发的,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来加以实现,这种能力就是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即认识新知识价值、消化新知识以及将新知识应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
牐一般认为,有两个因素会造成企业间吸收能力的差异:一个是以前的相关知识水平,一个是接受知识单元与知识来源单元之间的同一程度(Assimilation) 。以前具有的相关知识决定了企业对所接受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而影响到企业内在化与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同一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相互交流的人在特定属性,如信仰、程度、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偏好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程度,同一程度越高,越能有效地获取、消化和运用知识。这是因为,同一程度越高,意味着行动主体间的语言系统和理解力就越相似。Nicholls2Nixon 就曾说过,企业的先前经验比起实物资产来讲有着更深刻的含义。刘翌和徐金发(2002) 曾对跨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 中子公司的吸收能力进行了考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用子公司的形成方式作为度量母子公司之间知识熟悉程度的指标,用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来自母公司的人员比例来衡量母子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同一性。结果发现:公司现有知识与在当地市场所需知识之间的重叠程度越少,采用收购方式形成子公司的可能性越大。与新设组建相比,收购形成的子公司更可能创造母公司没有掌握的不可复制的知识。而且,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来自母公司比例越低,子公司对于从其他单位流入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差。
牐魏江和叶波(2001) 曾给出过一个开放网络式的学习机制框架,在此我们稍加改动以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和扩散:
牐框架的基础部分是一个的知识学习平台,其目的在于将各个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学习的有序化。我们知道,在企业网络中存在着数目众多的专业化企业,尽管彼此之间拥有或近或远的某种联系,但是单个的成员就某一技术问题要在这么多的企业中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无疑需要较大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 。在此情形下,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结点企业将成为进行知识交流的首要选择。这样,就会造成网络的分割而不利于更广范围的知识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一个面向整个网络的半松散组织的协调来降低交易费用将是一种上可行的方案。在许多情况下,这个半松散组织是以知识协会的形式出现的,由于网络内企业较多而且分工较细,因此协会下面设置一些更专业化的分会。分会接受总会的指导,二者之间的交流既可以经由总会也可以横向的直接进行。
牐通过吸收网络内相关企业加入各个分会,一个有组织的知识学习网络平台就搭建起来了,从而克服了各自为战时的盲目和无序状态。在上述学习网络的平台之上,是该框架的核心部分———学习代理机构。知识协会及其下属分会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学习的结构化,它们对于知识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三种代理机构来实现的。这三种学习代理机构分别是信息交换中心、对外联络中心和知识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