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2)
2013-08-01 01:07
导读:2.3 流动性过剩对商业的风险模式提出了挑战。 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积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同时,突出了商业银行在有价等资
2.3 流动性过剩对商业的风险模式提出了挑战。
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积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同时,突出了商业银行在有价等资产上的利率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就会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3 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措施お
3.1 扩大内需,改善储蓄结构
为了改善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消费不足的局面,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深化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医疗、、社保、养老制度的改革,以减低个人储蓄,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第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开拓新
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降低失业率,以改善消费疲软的局面。
3.2利用创新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逐步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3.3 拓展理财市场
通过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有效分流被动负债,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基金、、债券、黄金、股票等理财业务,提高存款转化率,优化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要对理财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客户的理财需求,研究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通过拓展理财市场规模,降低储蓄率,分流被动负债,从而达到减轻流动性过剩的目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4 对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适当加快汇率改革以减少外汇占款是化解流动性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机制,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升值预期。其次,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对于投资性资本的流入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
放松。
3.5 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而风险小、收益大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无法成为银行调节风险或者规避资产风险的支柱业务。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积极进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3.6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应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也应加强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管理。由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包括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表内、表外业务,本币、外币业务,自营、代理业务,境内、境外等业务,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将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计量、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到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索贵彬,石智勇.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邓智毅.商业银行应重视和加强流动性管理[N].金融时报,2006,9,12.
[4]@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9).
[5]@徐路露.破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难题[J].科技市场,2006(12).
[6]@王自力,叶贸.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之困”[N].第一财经日报,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