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筛选综述(2)

2013-08-30 01:02
导读:2. 制度约束下国有企业治理分析 我国特殊的体制决定了国有资产的全民性。由于所有公民都可以被看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而国有企业的产权远比民营

  
  2. 制度约束下国有企业治理分析
  
  我国特殊的体制决定了国有资产的全民性。由于所有公民都可以被看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因而国有企业的产权远比民营企业的产权更加分散。产权的高度分散导致了国有企业中的国有产权主体的缺位,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国有产权职能的行使权由政府来代理行使这一事实,尽管延长了委托代理链、增加了代理,但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仍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诚然,单纯地考察"一股独大"和政策性负担,必然得出二者是国企治理低效的"原凶"的结论,但结合国企所处的制度环境来分析,则是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由于国有产权的特殊属性,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负担至少具有理论的。在制度环境不加以变革的前提下,旨在消除国有企业的"一股独大"和政策性负担的改革必然是低效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对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政策性负担在允许的范围内加以选择或调整以提高治理效率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筛选的几点理解
  
  依据制度环境的约束作用及国有企业治理的模型分析,作者对国企治理模式的选择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 应根据国企所处领域选择国企治理的权变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退出了竞争领域,但仍有一部分停留在其中。相比较而言,处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更多地受到的是制度和制度的约束,其经营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性,企业主要以赢利为目标,承担较少的政策性负担,企业目标较为单一。而处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由于其行业关乎国计民生,且外部竞争压力小,故受到更多的政治制度的约束,承担着较多的政策性负担,企业目标更加多元化。由于不同领域的国有企业所受制度环境约束不同,故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企业所受制度环境的不同约束选择权变治理模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 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应选择股东利益为重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
  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企,由于承担较少的政策性负担,企业目标较为单一,故影响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此时,为了提高治理收益,应该优化国企的资本结构,选择合适的组合方式,适当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提高私有产权的比例,在国企治理中引人私人治理力量,利用私有股东对经营者监督的积极性提高国企治理效率。为了激发私有产权参与国企治理的积极性,这类企业应采用以股东利益为重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实行股东取得较大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
  (3) 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应采用利益相关者至上的共同治理模式
  处在非竞争性领域的国企,由于承担着较多的政策性负担,企业目标呈现多元化。对于这类企业,为了更好地保护全民利益,应采用利益相关者至上的共同治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的剩余索取权配置,以利于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此时,较优的资本结构就是"一股独大",国有股"一股独大"更利于财富价值目标被企业所接受,利于全民利益的实现。这时,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应更多地关注委托目标多元化对治理效率的影响,国企所有者或其代理人应该对企业的多元委托目标进行科学筛选和过滤,合理选择委托目标,从最大化治理净收益的角度出发优化委托目标组合,以提高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 新制度[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磊, 刘益, 黄燕. 国有股比例、经营者选择及冗员间关系的经验证据与国有企业的治理失效[J]. 世界,2004.
  [3] 郝云宏. 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分化和选择[J]. 周刊(研究版), 2005.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 孙永祥. 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 经济研究,2001.
上一篇:公司透明度度量评述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