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别让招聘中的软条件成为软肋(2)
2013-09-01 01:01
导读:三、如何正确把握招聘中软条件 (一)重视对软条件的考察 软条件与硬条件一样也是决定应聘者能否胜任工作重要因素,即使是招聘操作层的员工,软条
三、如何正确把握招聘中软条件
(一)重视对软条件的考察
软条件与硬条件一样也是决定应聘者能否胜任工作重要因素,即使是招聘操作层的员工,软条件也决不能成为软肋,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人蒙混过关。应该重视对软条件的考察,尽可能使软条件的考察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招聘广告上。让我们来看一看,英国一家著名医院是如何招护士的。
一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生。
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如果工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当然,女护士很珍惜这份工作。一天,部门送来一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人,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一直进行到黄昏。 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这名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院长,我们用的是l2块纱布.可你怎么只取出了ll块。”“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必须立即缝合。”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答。“不,不行!”这名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一共用了l2块纱布。”院长仍然没有理睬她。并且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这名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抗议起来:“你是医生,要对患者负责,医生的职业不允许你这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起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l2块纱布,向现场的所有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年轻的女护士经受住了院长精心设计的考验。以自己的诚信和执着赢得了一份喜爱的工作。
(二)做好工作分析,明晰软条件
做好招聘工作要“知事、识人”。知事就是明确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通过工作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工作本身,进而概括出适合工作人选的特征要素,这是搞好招聘工作的基础。成功的招聘并不是在所有的应聘者中挑选最好的,而是要挑选出最适合招聘岗位的人。明确与岗位特点相匹配员工个性,使个体与整体具有良好的合作性和互补性,提高整体工作绩效。团队合作精神固然应该提倡,但某类岗位是有特定要求的,如企业的质量岗位,坚持原则的人才更有用武之地。再如人员最好是谨慎、仔细和冷静的人,而推销人员则应性格外向、热情、健谈。招聘者要对本企业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中提炼出其核心——共同价值观,认同企业价值观的新员工,才能很好地融入,价值观相同彼此才更容易交流,从而减轻工作的压力,提高效率。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才能设置出客观的、可操作的软条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科学地使用各种人员测评工具
考察软条件不能靠直觉,而是要凭借各种测评工具,提高对软条件测评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国
录用
中使用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这种测验能有效预测人的潜能,能较好地预测个体以后成功的可能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已经在人才选拔中广泛应用。还可以使用模拟情景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笔迹测试等多种方法。人员测评工具虽然能较好的把握应聘者的软条件,但这些测评方法实施周期长,费用高,并且对实施测评工作的人员要求高,在实施时,要考虑测评的与收益问题,成本是指测评所投入的、物力、财力的总和;收益则是获得此人未来能为公司带来的贡献。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进行测评的可能性,否则就没有必要。因此,对招聘的岗位要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岗位,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或者多种测评工具的不同组合,即权重不同的组合。对大多数岗位都可应用结构化面试、行为事件面试;对重要岗位可以实施成本较高的评价中心技术。
总之,在招聘过程中要重视对软条件的考察,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设置软条件,科学地使用各种人员测评工具,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好入口,提高招聘效率,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杨清.战略[M] 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186-188.
[2]陈家邦:《“智力”浪费不得》,载《江苏
企业管理》,2003年第4期
[3]《节约型应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节约》,新华报业网
[4] 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