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综述(2)

2013-09-22 01:15
导读:(五)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关于市场势力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导致

  (五)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关于市场势力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增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会导致合谋和垄断,所以在发达市场,政府会制定一定的法规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度的增大是激烈竞争的结果。由此可见,关于市场势力的理论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六)再分配理论

  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企业并购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股东身上,或者从一般员工手中转到股东及消费者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效应也可以看成是兼并利益从政府到收购企业的利益再分配。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以及在以债权换股权的情况下,要以债权人受损而使股东收益的情况不常见,但是由于企业的负债/股权比率过高,有时可能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七)市场缺陷理论

  市场缺陷理论着眼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以科斯交易费用为基础,认为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创新,实际上是为节省交易费用而进行的一种合约选择,使企业间的交易演变为企业内部交易,进而通过产生协调,提高生产率,降级及提高利润。因此,收购是在用内部管理代替市场机制的协调,其目的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

  二、跨国并购理论

  (一)跨国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1.企业价值低估论

  企业价值低估论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当某个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其他企业就可能通过收购股份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从而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完成扩张。Vasconcellos和Kish(1998)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也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因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是短期现象;其次,现实情况往往是目标企业价值被高估而非低估。

  2.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都可能对企业的行业进入形成产业壁垒。而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规模、技术壁垒,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而政策上,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对外资进入有更多的限制,构成了更高的产业进人政策壁垒。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层次上提出了产业壁垒也副跨国并购产生影响。

  3.组织学习理论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国际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或两者的结合,会提高或增加组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知识;另一方面,在多部门的组织中,知识的转移也会受到组织约束因素的限制,包括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可能存在的障碍,部门的复杂化使部门之间的信息超过了部门认知水平而导致的认识障碍等。组织学习的这些特征会影响跨国并购选择。其局限性在于只考虑了组织内部的经验、知识转移,而忽略了外部对组织的影响。

  4.基于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中,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范围、固定资产利用而言,但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方式逐渐不能适应需求。B.N.Wolf于1975年和1977年对美国部门大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进行了研究,从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来解释跨国公司并购现象。但是真正基于规模经济的跨国公司理论还没有形成。

上一篇:论国有企业财务人格化管理模式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