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③制造行业的信息安全系统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超过80%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信息安全系统,甚至单机版产品的应用非常普遍。随着企业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查杀毒软件的基础上,信息系统的完善将会促进信息安全软件的增长。应用软件的增长速度超过20.1%。信息化逐步转向系统投资,硬件的完善带动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中间件的增长为16.9%。由于中间件是一个后台软件,企业对中间件的直接需求不会很明显,但随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暴露,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迫切需要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中间件在一定范围内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服务的增长来自于系统应用的快速提升。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比率仍然比专业服务高出10%左右。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硬件产品主导对维修服务的需求将比较突出。
2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①客观选择信息化类型,以业务价值贡献为目标,避免投资黑洞。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类型选择时,要优先选择最能为业务价值链增值的环节进行重点投资。这就客观上要求IT厂商能够明确阐明他们的产品能为业务增值作出多大贡献。业务价值的贡献也是在信息系统实施后,评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信息化绩效的评估应不仅限于业务价值贡献的高低,还应考虑信息化对提升客户满意度、运营效率和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贡献。ERP建设后,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成功与否: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率(ROI)等财务指标的改善;运营效率指标,包括产品上市时间、顾客响应时间、文件处理时间等效率指标的改善;客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等指标的改善;学习与创新,包括员工的学习能力、业务能力、IT能力、员工满意度等指标的改善。
②结合机械制造业自身特点,带动信息化模式的创新。推进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不能脱离制造业自身特点和应用发展的实际。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术、自动化技术、现代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与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一是产品自身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即在产品中融入机、光、电、液、气、等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扩展产品的功能,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满足用户对机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二是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主要包括绘图及装配检查CAD(二维或三维)、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 A M等。产品设计时需要根据工程化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参数水平。需在P D 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 M信息集成和工作流程集成。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并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技术,从而最终实现虚拟现实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