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1)(2)

2013-12-15 01:14
导读:三、企业创新中的大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熊彼特曾经用诗的语言指出:“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那么,究竟是谁在拨
三、企业创新中的大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熊彼特曾经用诗的语言指出:“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那么,究竟是谁在拨动创新的琴弦呢?这在企业创新理论上似乎一直存有争议。在熊彼特创新命题中,“拨动创新琴弦的正是那些领导市场的巨型公司”。谢勒尔(scherer,1980)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革命性创新成果(如白炽灯、无线电电报和电话、同轨通讯卫星和计算机等等)并不是由成熟的大企业,而是由独立于成熟大企业之外的新兴企业推进的。《改变世界的13位男性》作者兰德拉姆提出的“创新悖论”似乎也证明谢勒尔的说法:即在大规模的产品创新和概念创新中,产业巨子和专家从来未能走在创新的前面,反而却是初入门道的创业者,如盖茨、乔布斯、特纳、海德等企业家,他们来自民间,特别是他们根本不是已有大型企业(如ibm、gmc等)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争论实际上提出一个谁是企业创新中主体的问题,也是我们理解企业自主创新中企业主体内含的基础以及我们的政策取向问题。
实事上,企业创新中主体问题体现了人类知识积累与创新的二种基本范式。根据创新活动是否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种常规化行为,可将企业创新的分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成熟型企业的常规化创新”;二是“创业型企业非常规化创新”。
成熟大企业常规化的创新是指大型企业日益接管了技术变革的过程,将其从一个间歇而且不确定的发现过程,转变成接近于常规化的企业内部事务,由大公司中指挥很多其他事务的科层机构和管理过程来控制。这种创新范式如图1所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这种典型的“熊彼特创新命题”中的大企业创新范式的特点是:(1)创新来源的内部化:大企业往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中央研发试验室,将经济中的一部分研究与开发活动变成了一种内在的、有管理的、有控制的过程;(2)创新管理的事务化: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越来越下降,“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小组的业务”;(3)创新资源投入的程序化:表现为企业系统地决定要在研发中投入多少资金,在这个领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竞争对手往来,甚至系统地决定公司的实验室应该发明些什么;(7)创新成果的可预测性:常规化创新常常偏重于生产工艺和产品中的稳步和持续的技术进步和改良、提高可靠性、增加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以及开发产品新的功用方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创业型小企业的非常规化创新是指独立大企业之外的创新者通过创业形式所从事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范式如图2所示。
540)this.width=540" vspace=5>
这种创业型企业创新范式的特点是:(1)创新与创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创业是创新的实现形式,即一旦一个新的技术发明被证明是成功的,发明者或者与之关联的企业家通常会通过创立新公司来提供新的产品实现创新;(2)创新活动往往来自民间,不存在类似于大型企业的复杂科层机构的控制和常规化创新的压力,成功的创新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好奇心、异想天开和胆识,以及得益于那种“有启发而自由”的 社会 氛围。开创微软 时代 的比尔·盖茨与开创google时代的佩吉与布尔等就是在“有启发而自由”的社会氛围里成长、思考并创造着的企业家;(3)创新成果往往具有一种革命性 影响 ,要么开创一个新产业(如比尔·盖茨),要么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如汤姆·莫纳汉)或完善 交通 (如本田宗一郞)等等。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成熟的大型企业,还是创业阶段的小企业都是“拨动创新琴弦的”主体和创新来源,只是它们在创新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创新范式。这二种创新范式形成了技术创新中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专业分工。正如威廉·鲍莫尔所说,“它们都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不过存在着可预测的专业化趋势:企业家提供更加不同以往的、突破性的创新,而大企业的研发机构提供对那些突破性成果的进一步的改进,从而使之更有用。这样,这两种类型的创新企业扮]了超加性互补(superadditive complemenany)的角色,从而经济增长在这种分工下显著提升。”
因此,在把我国构建成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无论是成熟的大型企业,还是创业型小企业,他们都应是我国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创新主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大型企业的常规化的创新,鼓励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使创新常规化;同时,也要在全国培育创新文化,为那些独立于大型企业之外的创业型小企业创新提供适于其成长的“有启发而自由”的制度环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 文献 :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 发展 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傅家骥,雷家骥,程源.技术经济学的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3.
[4]张军.话说企业家精神、 金融 制度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高粱.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04,(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企业ERP实施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研究(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