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途径分析(1)(2)

2014-01-13 01:48
导读:三、资源枯竭型国有 企业 的退出途径 中国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比一般企业严重得多,又没有其他出路。因此,这类企业的退出途径与选择及
三、资源枯竭型国有 企业 的退出途径

   中国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比一般企业严重得多,又没有其他出路。因此,这类企业的退出途径与选择及其搭配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退出途径的种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一谈到企业退出,首先易想到的是关闭破产。其实,关闭破产只是退出途径之一。本文所指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含义更为丰富,可以是企业实体从市场中的退出(关闭破产),可以是从原资源产业的退出(产业转型),也可以是所有制意义上的退出(改制重组),还可以是从资源所在地的退出(迁移)等。因而,资源型国有企业退出途径是多样化的。具体说,至少有以下四种,参见图1.

  1、关闭破产。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无能力进行产业转型,扭亏无望的情况下,依照国家的《破产法》和中办11号文等 法律 法规,关闭矿井,整体破产。关闭破产是一种“非企业化”的退出途径,是狭义的企业退出。需强调的是,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绝大部分是由资源枯竭等客观条件引起的,不同于《破产法》规定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破产,“关闭”应得到政府援助,侧重保护失业职工权益,而“破产”则要追究企业经营者责任,侧重保护债权人权益。因而,应进一步 研究 如何通过“关闭”而不是“破产”的方式解决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 问题 。

  2、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意味着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 发展 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接续产业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的新的产业;替代产业是与原有产业没有直接产业关联的产业。产业转型是一种“以进为退”、“循序渐退”的“非资源化”退出途径。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通过进入新产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解决富余员工的就业问题,从而逐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性,脱离原有产业,实现企业的退出。与关闭破产相比,产业转型是一种“渐变式”的退出途径,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引发 社会 不稳定,有助于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平稳退出,若新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好的 经济 效益。如果难度不过大,产业转型则是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首选的退出途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改制重组。资源枯竭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从资源上看企业尚有生存空间,而主要是原有的国有体制僵化落后,可选择改制重组的退出途径。就是说,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因而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非行政化”,即原行政色彩较浓的矿务局、石油管理局、勘探局等政企合一,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的组织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这种改制重组实质上是实行政企分离、主辅分离的过程。二是“非国有化”,即企业改制重组为国有控股、参股(这种情况准确地说是非完全国有化),或者没有国有股的股份制企业。这种改制重组实质上是企业所有制形式向混合所有制、民营化转变。如果两种转变在同一个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发生,现实的情况通常是,“非行政化”在先,“非国有化”在后。

  4、迁移。是指企业全部或部分人员和设备迁移到其他资源矿区,原有企业缩小规模或逐步关闭破产。表面上看,企业迁移是最有效的退出途径。但是,由于我国 目前 可开采的新矿有限,新矿开采权市场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异地开采仍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企业整体迁移的转移成本也很大,因而迁移并没有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退出途径。迁移过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迁移,即企业的设备和资产迁移到新资源矿区,这也就是企业异地开采或投资;二是人员迁移,在企业关闭破产前后,企业员工有组织地迁移到外地。无论是企业迁移,还是人员迁移,实质上都是通过“非本地化”的思路来实现企业退出的。

  (二)退出途径的选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不是所有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都应进行产业转型,也不是所有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都应关闭破产,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企业的退出,并使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合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选择退出途径时,需要考虑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有区位条件、新产业的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城市经济基础、政府政策支持、社会稳定状况等;需要考虑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亏损程度、资金实力、多种经营基础、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状况、企业信誉等。无论采取何种退出途径,都应进行企业退出的成本—收益 分析 和比较。一般来讲,当企业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都比较有利时,即当企业尚处于成熟期、衰退期,企业有一定的积累和较好的声誉,企业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接替产业的技术和人才,市场环境和区位条件良好时,企业应当进行产业转型。并且,产业转型的定位也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来确定。当企业内部环境不利,即资源枯竭程度严重,企业规模较小、亏损严重、地处偏远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差;而且企业外部区域和城市经济状况一般,难以寻找到充满前景的产业转型方向,则企业应当关闭破产。

  这几种退出途径各有不同的实施难点,例如产业转型难点在于新产业的定位,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的难点都在于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迁移的难点在于如何承担巨额的迁移费用。因此,难以简单地判断某一种退出途径的难和易。也可以说,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途径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不同的具体条件。表1是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分析而做出的简单归纳。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通过调研发现,在选择退出途径时,许多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对产业转型或维持现状比较偏爱,一些企业的开采成本已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仍继续经营,很多企业是到了非常严重的亏损和几乎完全的资源枯竭才无奈选择关闭破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出于 政治 上和维持社会稳定的考虑,对已是严重亏损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采取保护、维持的措施,企业保证就业的约束“硬”于盈利方面的约束。第二,由于在现行财政制度下,企业只要有产值,地方政府就有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不愿在自己的任期中使资源枯竭型企业因破产清算而遭受账面损失,从而造成大量矿工失业,而更愿上新项目或争取国家继续投资。第三,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为不失去职位和权利,也不愿让企业破产或被兼并。这种现象实质上形成了阻碍企业正常退出的障碍,并没有解决企业的困难,而企业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只会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加重。中国纺织业产业调整的“悲剧”似乎仍在资源产业上重演。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退出途径的搭配

  1、产业转型和关闭破产的搭配,可有两种情况:一是规模较大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整体产业转型,而个别矿井和下属企业关闭破产,如兖州矿业集团、抚顺煤业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二是规模较大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整体关闭破产后,为解决众多职工就业问题,发展区域经济,在矿区内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新产业。如本溪煤炭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破产后,下岗职工2万多人,当地仍需通过发展新产业,安置下岗职工,实现可持续发展。

  2、改制重组可以与企业的产业转型并用,使得产业转型具有制度、组织的保障。例如:作为 现代 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兖州矿业集团,就是通过建立起比较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推动了企业的产业转型。萍乡矿业集团,平顶山煤炭集团等采取的也是类似的途径。

  3、关闭破产与改制重组的搭配。现实中资源不会是突然枯竭的,有的企业关闭破产后,尾矿仍有开采价值,或者有的下属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这样则可通过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这部分良性资产。2000年辽宁省7家有色金属企业作为全国第一批矿山企业关闭破产,这些企业在关闭破产后,都进行了改制重组,盘活了部分良性国有资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有的企业存在“假破产、真逃债”的问题。“假破产、真逃债”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很难避免的现象。

  4、产业转型、关闭破产与迁移的搭配。有的企业整体产业转型后,部分资产和人员迁移到资源丰富的其他矿区。例如: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公司在新疆阿克苏开办俄霍布拉克煤矿,玉门油田公司在福州投资建设福州玉门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关闭破产也可与迁移结合,例如:辽宁八家子铅锌矿破产之后,重组了八家子矿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在贵州与贵州成达锌业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铅锌矿,八家子矿业有限公司将部分设备和人员迁移到贵州新的矿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共4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佚名
上一篇:试论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