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制引起的(2)
2014-01-13 01:52
导读:二、国有 企业 改革(改制)的思想导向及评析 从扩大自主权和利润留成算起, 中国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 历史 。如何评价这项改革的成效
二、国有 企业 改革(改制)的思想导向及评析
从扩大自主权和利润留成算起, 中国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过了近20 年的 历史 。如何评价这项改革的成效?中国 经济 学家的主流观点是,十几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对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这种不成功可以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人所共知的事实,并被绝大多数政府官员、企业经理、以及普通民众所分享(张维迎,1997)。
罗先初(2004)认为从1990年代初开始,为优化和调整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国家就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兼并、联合、重组、破产、承包、租赁、经理人和职工持股等,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但从国有企业改制的效果来看,因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企业建立 现代 产权制度的 问题 ,所以国有企业改制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
这里我们应注意:国有企业“改革”与“改制”只差一个字,涵义却相反了。按照中央的方针,国企改革的本意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将国企搞活、搞好。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本来应当是形成足够有力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在这个前提下以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保障职工权益,减缓改革对原国有企业职工福利的冲击。
而“国企改制”,是指我国对国有企业从产权制度入手进行的改革,是要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将国企搞死,乃至消灭。请看近20年来的流行思潮的关注点:就是单纯强调 发展 其它所有制成分的企业,企图以此逐步缩小公有制企业的比重而使其消亡。对国有企业本身,它先是鼓吹“放权让利” ,后是大力推进“产权交易”、不同所有制混合经营,最近几年则以“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和“改制”为旗号,公然将国有企业逐出中国经济活动的舞台,实行少数人掠夺全国人民财富的权贵私有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最初的所谓“放权让利”,将企业的一切大权都让给厂长或经理一个人,不对其资金运作进行任何监督。结果是方便了国有企业的少数经理人员大肆进行在职消费,任意挥霍企业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财产,不但造成了先于收入两极分化的消费两极分化,为 社会 上的财产两极分化提供了土壤,而且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运作陷入混乱,经营状况越来越坏。许多暴富者由此而掘到所谓的“第一桶金”,而大批的国有企业则因此而衰败。
由于至今为止我国没有形成有效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有企业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产权交易”的浪潮,实际上就变成了少数特权人物转移资金以侵吞国有资本的手段。此后掀起了两场运动:“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等于不准国有企业继续经营,“改制”则更是明目张胆地实行私有化,而且基本上是以向少数特权人物白送国有财产的方式实行权贵私有化,让少数人放手掠夺全国人民的财产。张维迎(1997)认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已被个人以各种形式所“占有”。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事实上的占有变成 法律 上的“所有”。就是十多年来这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将许多国有企业送上了绝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
这里笔者无意于更多的评判国有企业“改革”或改制的是与非,仅想谈谈由此所造成的有效需求的不足问题。
三、国企改制与内需不足
有效需求的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两个方面。
(一)国企改制造成的投资需求的不足。根据凯恩斯 理论 ,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将导致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决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国有企业改制政策之一是其“退出竞争性行业”。诚如这一政策主张者所言,国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着投资资金的最大部分,且常常带来投资过度和经济过热。但是正因为如此,国有企业就一直构成了投资需求的主要源泉。非国有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当然也热衷于通过银行贷款而造成投资需求,但是由于它们自有资金极为有限,商业化经营后的银行害怕坏账风险而不敢多贷款,因而从资金上限制了它们的投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政策,等于强行下了一道“不要向国有企业投资”的禁令,只能导致投资需求大幅度减少,造成投资需求不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当代经济自由主义的时髦理论中,本来就不承认“ 自然 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差别。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竞争性行业”,而“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就等于国有企业从一切行业退出,等于消灭国有企业。在这样一片“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鼓噪声中,许多地方政府一刀切地强行要“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甚至本来生存得不错的国有企业也强迫其“退出”(这有历以宁“靓女先嫁”理论的作支持)。由于对这些还能经营的企业不能通过关闭来强制其“退出”,地方官员们就强迫其“改制”即私有化。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分配不公平,而且造成了许多混乱和职工失业,也妨碍了资金的融通和投资需求的扩大。
在主流的理论思潮里,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认为其必然亏损,进而认为向国有企业投资会增加国家的 金融 风险,因此而主张不向国有企业投资。不说这种论调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就是在实践经验上也并非一定如此。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0年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有良好的业绩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就是在这20多年中完全新建的国有企业,有许多也经营得极其成功。范例之一就是宝山钢铁公司和大连的华录录像机生产公司。它们的经营成功表明,只要有足够的投资规模和严格而 科学 的管理,向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投资是可以有利可图的。在当前投资资金过剩(从2003年银行存差额近5万亿元人民币,城乡居民存款11万亿元人民币反映出来)而投资机会不足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 学习 宝钢等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大国家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解决投资需求不足和下岗就业问题。
(二)国企改制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
近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使企业的管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造成两极分化。一方面是,
企业管理层少数人掠夺全国人民财富的权贵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企的几千万员工剥离(1998—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2700多万人,见2003年政府
工作报告)。这种“剥离”,不仅意味着原国有企业的员工因失去工作和收入而“下岗”,也不仅意味着他们按西方国家的定义陷入失业境地,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任何社会保障,落入了被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弃的地位——他们往往被迫以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就“买断”了工龄,从此政府就摆脱了向他们提供养老金的义务,这在 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使这些被“剥离”的原国有企业员工在将来可能得不到养老保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也是起因于国有企业改制。十多年来“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和“改制”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将许多国有企业送上了不归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国企改革20多年来,国有企业职工的人数一直没有增加,最近几年还大幅度地减少国有企业职工,使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越来越多,这不能不增加每个在职职工负担的领取养老金人数;又由于每个国有企业职工创造的增加值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增加缓慢,而他们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只能来自于这个增加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这就使每个国有企业职工能够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越来越低;再加上1990年代某些部门和企业大幅度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养老费,在当前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体制下,造成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20多年来的国企“改革”方案都想尽量减少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职工人数,而无权享受社会保障的职工也没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障费,这使我们面临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越来越少的尴尬。因为至今为止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国有企业。那些消灭国有企业的政策更是会使我们马上面临得不到社会保障资金的困境。以“改制”的名义廉价“出售”国有企业,在“出售”的招牌下白送国有财产给少数个人。这样造成的国有财产流失不仅加剧了分配的不平等,而且减少了未来可以出售以弥补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国有财产。
根据乘数原理,积极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的作用效果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关,只有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居民对未来收支增长的预期,使边际消费倾向增大和稳定,才能发挥财政投资支出的乘数效应。然而,国企改制人员剥离,不但没有扩大就业规模,相反失业率逐年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2001年3.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2年为4%,2003年为4.5%,加上隐蔽性的失业,中国失业率已经相当高。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的上升会导致实际GDP的下降,美国的经验数据是失业率每上升1%实际GDP下降2%。此外,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 教育 制度以及粮棉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加大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增长不确定的预期,根据袁志刚等(1999)的 研究 ,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是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的主要原因,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严重下降,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微乎其微,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难以实现。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权重最大(约占60%左右),经济增长根本驱动力是最终消费。从中国目前经济状况 分析 ,是需求总量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量增长慢,致使投资乘数变小,加速系数也变小,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发挥不出来,这也使经济增长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简短结语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在1950、60年代的西方国家曾独领风骚近30年,“滞胀”的出现也曾使其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挤出了西方国家“官方经济学”的舞台。但吸收融合了自由主义的成果并建立了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又使凯恩斯主义在近十几年来得以复兴,重新占领了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的宝座,也成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石。中国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特别建设国债,搞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即所谓的赤字财政策来扩大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中国近些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笔者从国有企业改制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推行的国有企业名为改革实为“改制”是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源,国企改制直接带来投资需求的减少,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国企改制大量原国企人员下岗失业,收入锐减,保障降低,又导致居民储蓄增加、消费减少,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国有企业改制应慎重,国有企业改革应调整方向,回到使国有财产保值增值,并保障处于弱势的广大职工权益的轨道上来。
这样论述,笔者无意于否决国有企业改革或是阻碍国企改革的进程(当然也阻碍不了),但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应须做出调整,基于产权改革的所谓国企“改制”必须调整,应关注工人阶级的利益,保障职工权益,减少改革对原国有企业职工福利的冲击。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黄飞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