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企业的边界与规模:近期文献的一个评述(1)

2014-01-13 01:52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企业的边界与规模:近期文献的一个评述(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 提要:本文旨在对近期 企业 边界与规模的 理论 研
内容 提要:本文旨在对近期 企业 边界与规模的 理论 研究 文献 进行梳理。综述了新古典 经济 学关于企业理论的演变和定义,指出其假设条件的不真实和理论基础的缺陷;重点探讨了晚近时期经济学家关于该 问题 的论述:科斯和科斯以后,关于企业界线与规模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和 发展 方向。着重评述了该领域里颇具代表性和 影响 性的假说:团队生产说、资产专用性理论、合约理论、纵向一体化理论等等,指出 现代 经济学家虽然不能从理论上给出企业的边界,但是对企业规模的确定由新古典学派的“一个不动点或不动点的简单叠加”而变化为现代经济学家的“一系列的动点”却达到了共识。

关键词:企业  边界  规模


一、引言
 

    自斯密以来,理论家们对企业理论的认识停留在市场限制劳动分工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确定的假说上。经过新古典经济学的演绎,企业只是作为一个技术上的选择而存在。斯密定理和技术论受到了晚近一些以经济学家的批评。众所周知,科斯的鸿论“市场制度的交易成本存在决定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流行,企业是对市场替代”的假说,开创了以交易成本为前提研究企业理论的道路。自科斯以后,关于企业的界线与规模问题大约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资产的专用性质确定了企业规模的假说,哈特和克莱茵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当专用性资产可拆分时,资产的专用性就不是企业规模的必要条件。另一条是以阿尔钦与德穆塞茨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其最著名的是“团队生产”的度量困难和高成本导致企业规模确定的假说。通过考察,交易的方式不仅是市场和企业两种形态,大量存在的是兼有两种性质的中间状态。市场、企业及其中间状态的交易,实际上是一系列合约,这就演绎成了合约理论。斯蒂格勒从经验出发,用一种生存技术法来检验事实上有效率的企业规模,但没有从技术上给出企业的最适生产规模界限,也没有指出为什么厂商会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近10年来,经济学界有用演绎理论来解释企业的存在的,他们多用生物学进化论的 方法 ,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理论家们关于企业界限框定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从标准的新古典模型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确定了企业的规模,由于长期内平均成本不变,因此企业规模或边界的确定就是一个不动点及其这个不动点的简单算术叠加。但是,就企业内部组成各成本的不同部分看,有些成本是递增的,而有些成本是递减的,这样在成本变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实际上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企业规模选择。新制度学派和演化理论加进了交易成本和制度变化的因素,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要素可替代的范围,因此,企业规模的确定就由一个不动点或不动点的简单叠加而变化成为一系列的动点,因而不能从性质上界定企业的边界或规模 。
    本文旨在对近期企业边界与规模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郭清该理论发展变化的脉络。

二、企业边界的技术框定:从斯密定理到新古典生产函数:

    1.  斯密定理:市场规模限制劳动分工假说
    传统的关于企业规模最著名的理论是被称作“斯密定理”的市场限制劳动分工假说。这也是对企业界限的最早描述: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换言之,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亚当•斯密,2003,p22)。但是,斯密定理却造成了一个两难悖论:如果确是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那么典型的产业结构就必定是垄断;如果典型的产业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或无重要意义。实际上,在现实经济中,垄断和竞争的企业结构是同时存在的,即使是一个垄断企业,它与其他的垄断企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不仅如此,在垄断企业内部,竞争同样激烈。依据斯密定理,如果市场发育足够大,则将由一个大的垄断组织来提供所有的产量。但答案却是否定的,可观察到的事实是,许多大的公司或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共同占领同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由此可推断,斯密定理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说,市场容量限制分工不是导致企业规模或界限的必然或根本理由。
    斯密之后大约100年,这一悖论得到了有利于斯密定理的解决,其解决方法是简单的权宜之计:忽视稳定性竞争均衡的条件。朝着这个方向做出努力的有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歇尔、阿林•杨。他们认为报酬递增 规律 支配着制造业生产,西尼尔甚至认为这是一条公理。马歇尔在重构古典经济学时,既不愿意放弃报酬递增导致的垄断,也不愿意放弃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创立了三种理论来确保两者的吻合。第一,发展了外部经济概念,厂商范围之外的经济,取决于产业、地区、乃至整个经济世界的规模;第二,因有能力的企业家终究要逝世的,故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期处在一流管理之下;第三,每个厂商或许都处在局部垄断的地位,其产品的需求线是独立的、有弹性的,所以,随着产出的增加,价格通常比平均成本下降的更快。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是马歇尔这三个理论并不成立,甚或是自相矛盾的。就外部经济而言,它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范畴。正如奈特(1933)教授所指出的,一个产业的外部经济或许是另一个产业的内部经济,后者就会走向垄断;前一产业作为后一产业的消费者,也就不一定能分享这种“经济”。既然对于流行的 分析 技术来说,外部经济 是一个难以处理的因素,因此它越来越被忽略。同样地,马歇尔的第二个理由也越来越不受重视,其原因不像外部经济那么明显,且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和静态经济学吻合,也不能方便地纳入到成本、需求曲线中(特别当不使用代表性厂商概念时)。进一步看,如果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正像马歇尔所描述的那样强有力,那么高素质企业家的持续存在就不一定是取得垄断的必要条件。明显地,一家大厂商若因企业家素质较差故而内部扩张较慢,可通过兼并令其迅速成长。马歇尔的第三种理论:单个厂商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线,也失去了通用性,因为这和严格定义的完全竞争不相吻合,而后者越来越成为经济分析的标准模型 。
    鉴于报酬递增越来越被忽视,阿林•杨(Allyn.Young,1928)感到有必要通过强调斯密定理的重要性来恢复它的地位,但他并没有解决把市场容量纳入竞争价格理论这个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公开避开了这一问题,并断言在这一领域里,以厂商、抑或扩大到以产业作为分析单位都嫌太小。所以,虽然扬、马歇尔、斯密的观点至今还常常被提及并受到赞扬,这只不过是象征性地表示敬意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们观点已和厂商理论、竞争产业理论融为一体。

2.新古典企业模型:生产函数

    新古典经济理论将企业购造成一个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当企业规模均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如果不考虑为寻求垄断势力而扩大规模的因素,则企业的规模决定于效率或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而一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总会出现几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即规模收益递增或平均成本递减、规模收益不变或平均成本不变、规模收益递减或平均成本递增。换言之,一个企业的效率或平均成本是随规模而变化的,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总会存在一个能够使企业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的规模,也即所谓经济规模,或最佳规模。这个时期盛行的观点是,选择企业还是选择市场,要根据其技术特性而定。企业的特点就在于它只是一个技术上的选择,市场只负责提供信号;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秩序及其治理不予考虑,出现问题全部由法庭解决,并相信法庭是万能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分析范式。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贝恩特别强调,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某一产业的集中程度,产业集中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就会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产业内的垄断者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因而,贝恩的SCP分析范式把外生的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规模经济要求)看作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
    关于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奈特(knight, 1965)指出,企业效率和规模间的关系与工厂的效率和规模之间的关系不同,获得垄断收益的可能性为持续的和无限的企业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但这一力量必定会被某种导致效率下降的同样强大的力量抵消。哈耶克(Hayek ,1945)则认为,即使不改变原来的技术条件,也能以完全不同的成本进行生产。施蒂格勒(1998)对贝恩所宣扬的建立在垄断、共谋和进入壁垒基础上的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他认为,首先,在交易成本约束下,共谋不可能长期维持;其次,在广告等廉价的信息传递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壁垒将被瓦解;最后,规模经济和垄断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竞争的基础,既可以阻碍新厂商进入的双头或寡头垄断市场,也可能因为现有的成功者所无法控制的偶然事件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则来自于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科斯从新古典的假设条件上提出了被其忽略但却普遍存在的交易成本问题,从而在根基上动摇了以价格机制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他指出(1994),讲授产业组织问题的一流教科书:一个是贝恩,另一个是斯蒂格勒,都引经据典地使用生产函数理论,这种按照 工业 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来给企业划定“ 自然 边界”的理论,使人们认为,依靠非标准合约来扩大企业势力范围的任何行为,都被视为垄断,而且能够形成垄断。但是,新古典将其所有不能解释的企业组织问题均归结为垄断问题,并通过价格体系解决。这在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中或许是存在的,但是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世界中却非常罕见。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价格体系如何协调资源的使用而不是理解真实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价格理论将企业定义为理论上的一个机构,生产在这一机构内发生,而不是为了准确描述真实企业。实际上,价格理论歪曲了真实企业的一些特征。
    新古典理论将企业投资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也不甚 科学 ,那仅仅是 会计 帐上的区分,与企业组织关系更密切的,则是一种资产究竟属于用途可改变的资产还是用途不可改变的资产(克莱茵、莱弗勒,1981)。在会计帐上列入的变动成本,有些很难改变用途,如人力资本;而有些固定成本则很容易改变用途,如可移动的普通卡车和飞机等等。因此,新古典的成本分类也难以解释企业的长期成本问题,这样企业的边界也就更难以确定了。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刘凤芹
上一篇:从凯恩斯的需求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制引起的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