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商之间为求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开始广泛应用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工程承包方式——联营体。
1.1 联营体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优势分析
联营体(joint venture),按照英文是共同冒险的意思。可以把工程承包联营体定义为:在工程承包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承包商为承揽特定的工程项目而通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含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力等)共同组成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承包联合体。
工程承包联营体具有单个承包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可以视项目的需求,联合具有相应优势的企业,弥补自身在资金、专业技术或管理上的不足,成功承接各类资金投入大或者技术复杂的大型工程。
(2)减少各成员担保金、保险金、周转资金和机械设备的投入,分散风险。
(3)可避免承包商相互间过度竞争,是实现工程承包市场有效竞争的一种途径。
(4)有助于承包商冲破地区、部门、国界封锁,是承包商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
(5)通过联营体各方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有助于技术的强化和经验的积累。
1.2 联营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联营体产生于国际工程实践领域,缺乏理论的指导,而且往往只有大型国际工程才采用联营体承包方式,实践经验积累也不足。所以,当今联营体并不能作为建筑企业在新形势下组织模式创新的选择,联营体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大多建筑企业核心能力尚未形成,资源优势不明显,合作伙伴选择范围小,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联营体缺乏企业信息建设的支持,信息沟通存在地域和时间的障碍,不但反应迟钝,而且组织管理成本大。
(3)联营体不能很好理顺合作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存在诸多矛盾纠纷。
(4)联营体在实现统一认识和统一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往往难以脱离合作各方机械组合的影子,无法科学处理分和合的关系。
2 、虚拟企业较之联营体的先进性
2.1 虚拟企业理论的内涵
虚拟企业的理论根源就是交易费用理论关于企业边界和性质的理论。同时,网络经济交易费用降低路径最终促使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如图 1 所示。
2.2 虚拟企业与联营体的联系
虚拟企业与联营体都是在企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的企业组织模式。两者都强调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企业间的最佳资源组合,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两者都是针对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临时组合,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项目结束后,原资源组合方式一般予以解散,即使企业间继续合作,也要针对新的项目重新组合资源。
2.3 虚拟企业较之联营体的先进性
虚拟企业的产生晚于联营体,它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代表了 21 世纪的企业组织模式,因而虚拟企业较之联营体有诸多先进性,能解决联营体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虚拟企业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强大支持,采用无层级、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方式,提高决策效率。
(2)扁平化的网络组织使权力由垂直变为水平,组织成员因获得极大的自由而形成和谐、相互信任的关系。
(3)借助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虚拟企业面向全球寻找合作伙伴,盟友包括竞争性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服务提供商等。
(4)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协调,使信息传递实时化、动态化,同时能极大地降低组织成本。
(5)虚拟企业强调时效性,具有高度的弹性和灵活性。
3 、结合建筑业行业特点,提出建筑企业虚拟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3.1 建筑业行业特点分析
建筑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具有其固有的行业特点,在很多方面与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1)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要求建筑企业的生产场所不断转换,也即人员和设备须随产品不断地移动,不同于制造业工厂式的固定地点生产。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