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沃尔玛化”与商业业态的理性选择(1)(2)
2014-02-06 01:17
导读:如果从商业环境竞争充分化、社会经济发展效率优先的角度看,这种“反沃尔玛化”实际上是对“沃尔玛化”的一种矫正,希望未来的沃尔玛更人性化。当
如果从商业环境竞争充分化、社会经济发展效率优先的角度看,这种“反沃尔玛化”实际上是对“沃尔玛化”的一种矫正,希望未来的沃尔玛更人性化。当然,就商业业态的发展层次来说,“沃尔玛化”的商业业态仍是当今的主流商业业态,尽管在美国已经出现了“生活方式中心”的新业态,但这种业态说到底仍是在“沃尔玛化”上的创新和提升,其商业运行的模式仍然是“沃尔玛化”的。即使是在当前的美国,很多州为了让沃尔玛的“低价”与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冲突,也采取的是理性的政策,如签订社区利益协议,限制开发规模等。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反沃尔玛化”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思潮的时候,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商业,更需要“沃尔玛化”的规则和商业精神来改造、提升自身,而不是过早将沃尔玛们拒之门外。没有WTO规则下的跨国商业巨头在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商业的可持续成长。
商业的发展水准总是物质文明和时代精神的直接显现,商业业态的演进则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商业文明的高度。“沃尔玛化”的业态成为当今主流业态,正是顺应了后工业社会的“现代性”的需求,就像农业社会的露天摊位、杂货店一样,没有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百货商场,没有信息化社会和现代城市群的形成,就不可能有超级大卖场和SHOPPING MALL。实际上,任何一个商业设施都有自身的经营形态,比如说菜场、百货店、超市、大卖场、商业街等,它们的各自经营形态就是“业态”。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由社会转型带动了城市转型,由城市转型带动了商业业态转型。在1978年之前的20多年里,我国的商业活动是统购、派购、票证式的分配,城市中除了中小型的百货商店,基本上都是专卖粮油煤杂货的“业种店”。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中国的城市迎来了百货商店的大发展期,就像当初西方城市一样,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是大型百货商店或百货商店群,百货业树立起零售业的主体地位,优质商业资源和消费重新向城市中心集聚,由此带来中国城市形态的“向内转”。到了90年代末,中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商品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扩张全面跨入“郊区化”。因为人口外迁、地价优惠以及交通网络逐步完备等原因,商业零售业态的发展重心,转向了社区和郊区,大卖场、超市成为发展重点,城市居民感受到了住在城市新区或郊区的种种便利和实惠。特别是跨国零售巨头在国内大城市的抢滩,门店几乎都开在郊区,既起到了城市发展“市场基”的作用,又让人们认识到了新型的生活方式,激发很多城市居民主动“外迁”。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商业资本进入了白热化竞争,一方面是用资本的实力抬高竞争门槛,建设SHOPPING MALL,一方面则是大力向社区发展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应对城市人和家庭的“消费结构升级”。中国零售商业业态的快速演变与城市形态的超常规的变化,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互动发展大戏,使西方城市在100多年间发展起来的各种商业零售业态,在中国近10多年的时间里而全部登场“表演”,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商业发展所用。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商业业态的集中涌入,尤其是沃尔玛式的卖场,很多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和地产开发商无所适从,往往不加论证就拿来了,如要么就建大卖场,要么就建SHOPPING MALL,结果由此造成恶性竞争,像“普尔斯马特”连锁大卖场的2004年的集体倒闭,就给众多的地产开发商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上海浦东的正大销品茂,建成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可见,现代商业设施不引进先进的业态是没有出路的,但先进的业态也不是万能的,商业设施自身的定位、经营也极为重要。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城市商业新业态发展的战略对策
那么,出于维护国家商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和提升商业竞争水准来综合考虑,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商业企业面对不可抗拒的“沃尔玛化”的严峻挑战以及“反沃尔玛化”思潮的风行,在选择适合自身的商业新业态、构建和谐的商业消费秩序方面,该坚持怎样的大原则呢?
要在现代商业业态的进化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扶持、指导国内的连锁商业巨头们,使其充分认知目前国内商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在学习沃尔玛们、以沃尔玛们的先进商业模式改变效率低下的传统商业的同时,既要正视当前商业设施规划建设的过度“沃尔玛化”问题、从政策和机制上进行矫正,但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反沃尔玛化”,以免动摇商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基础——从当前商业业态“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来看,中国商业的现代化进程还处在提升竞争门槛的初始阶段,尽管硬件设施是超一流的,但在信息管理系统、采购系统以及服务追踪系统等方面,还与沃尔玛等巨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这些正是现代连锁商业健康运行的基石。至于在人才战略方面,目前国内商业连锁企业与跨国巨头们的差距更大,往往是先拓展门店再去挖人才,挖不来人才就拔苗助长,当了几个月的主管就提升为店长,随便招来一般的营销人员就去当采购主管,而一旦遭遇阶段性的经营低谷,这些没有归属感、忠诚度的管理营销人员立刻就会跳槽。2004年,“普尔斯马特神话”的破灭;2005年,民企巨头刘永好名下的“乐客多”连锁超市的大收缩,都验证了这一点:要打造中国的“沃尔玛”,还有很长的路去摸索、实践。
从应对服务贸易一体化、国际化挑战的高度,认识到现代零售业是维系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行业,国家商务部等部门必须提早制定缜密的防范措施,来应对“沃尔玛化”的商业帝国主义的冲击和潜在的经营风险,加速“中国商业大店法”的立法程序,以在国内树立公平的零售业竞争环境,避免零售企业“巨型化”带来垄断,造成社会系统的失衡。目前国内商业新业态唱主角的连锁企业如联华、苏果、五星、国美、永乐、苏宁等,基本采取的是“区域集中发展战略”,通过在洋卖场周围建连锁社区店的方式,来对洋卖场实施“围剿”,分流洋卖场的客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前的商业竞争环境下,本土商业连锁企业还没有能力和实力发展全国战略,要想在抗击外资超市中取胜,实施区域内集中发展战略当是最好的选择。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全球经济运行方式趋同化、全球大众消费行为趋同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实施全球化战略,否则就不可能与沃尔玛们长久同台竞争。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竞争主体商业企业来看,面对沃尔玛们的正面吞并和倾销,应该积极调整竞争的战略,不必完全仿效建大卖场、SHOPPING MALL。伴随着目前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新一论重组,城市形态逐渐体现为社区形态,居民的消费将主要在社区完成,这就预示着社区商业前景光明。我们应该多建社区大卖场、社区连锁超市,抢抓社区商业的大商机。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来看,业态的选择也未必都要“沃尔玛化”,连锁体制下的社区超市、卖场等业态逐步演化为家庭消费的主渠道,其生命力也许更强。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姚渊.沃尔玛“全球化”模式遭受抵制.全球财经观察,2004.10.15
3.(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赵保国.成也沃尔玛败也沃尔玛.中国房地产报,2005.12.26
5.袁田恬.刘永好零售业退市 接盘者家乐福与乐购登场.中国经营报,2005.12.11
6.郭莉.“中国零售第一法”奏响序曲.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5
7.李程骅.论商业新业态对家庭消费方式的整合.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