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指数曲线模型在我国石油需求中的应用(1)(2)
2014-03-03 01:14
导读:三、模型的建立 通过上述模型的识别,我们确立了基本指数回归-ARMA(p,q)的我国石油需求预测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LOG(OD)=a1+a2 * T+U t (2) Ut
三、模型的建立
通过上述模型的识别,我们确立了基本指数回归-ARMA(p,q)的我国石油需求预测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LOG(OD)=a1+a2
*T+U
t(2)
Ut=μ
1Ut-1+μ
2U
t-2+…+μ
pU
t-p+ε
t-θ
1ε
t-1-…-θ
qε
t-q(p,q=1,2)
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五种不同形式模型的参数估计值,汇总其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结果表明,以上模型除指数回归模型外,都满足ARMA过程的平稳性及可逆性的条件,模型的设定上都是合理的。比较上述模型检验统计量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种指数回归-ARMA(p,q)模型的决定系数R2、AIC信息准则以及SC准则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与指数回归模型比较,上述四种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都有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指数回归—ARMA(1,1)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较小,说明其短期预测效果会更好。虽然指数回归—ARMA(2,2)模型的所有统计指标也很好,但预测模型应该力求简洁实用,所以全面权衡后,我们选择指数回归—ARMA(1,1)模型对我国石油消费量进行中长期预测。
由回归结果可知,首先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模型通过了适应性检验;其次模型的拟合值与实际值保持大体一致,说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性也是很高的。显然指数回归—ARMA(1,1)模型的短期预测能力是非常理想的。下面为应用指数回归—ARMA(1,1)模型对我国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结果。
四、结论
由以上预测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与石油消费协调发展的启示。从而,对我国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性建议。
(一)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制定出国家总体石油发展战略
在石油供应不足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利用法律、行政,以及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出国家总体石油发展战略。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长远石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能源整体优化。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但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如可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度重视煤炭的洁净利用,对煤代油技术开发给予投资;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等。具体措施为:(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研究制订专项法规或修订已有的法规,逐步建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财税制度、安全和环保、价格、建筑设计等;(2)设立专职机构,建立开发利用体系。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4)开拓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油气供应体系。利用国外资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国际贸易;二是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油气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国家公司的比较优势,以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的油气项目为基础,抓住机会,优选有利地区,发展新项目。加快建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同时,积极建设多元化贸易业务,实现油气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参考文献:
1、S.L. Ho and M. Xie.The use of ARIMA models for reliability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J].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98.
2、G. Mélard and J.M. Pasteels. Automatic ARIMA modeling including interventions, using time series expert softw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000.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迪博尔德著,张涛译.经济预测[M].中信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