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中国物流概念的考证与探讨(1)(2)

2014-04-26 01:06
导读:三、应该怎样认识“物流” 面对物流理念不断丰富发展,物流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对于“物流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发出了“说不清、道不
  三、应该怎样认识“物流”
  
  面对物流理念不断丰富发展,物流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对于“物流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发出了“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慨。当前,人们对于物流的困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物流定义的不同版本的阐述;二是各种物流理念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因此,要想比较清楚的认识物流,应该首先区分以下几组概念:
  (一)物流的“形”与“神”
  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从物流的发展历程来看,是先有物流活动的出现,后有人们对这些活动的管理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所以说,是先有“形”,后有“神”。人们研究物流,就是要透过现代生产、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流活动的“形”去揭示、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物流管理的“神”,以其更好地指导物流活动的开展,不断创造更好的物流效益。多数关于物流的定义都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的。也有将二者合而为一的,如中文的定义。虽然,由于语言习惯,人们常把“物流”当作“物流管理”的简称,但是物流活动与物流管理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传统”和“现代”并不代表两种物流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以在物流概念发展的不同时期,两种概念先后占据主导地位,被社会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情状来区分的:在“Physical Distribution”占主导的时期,称作“传统物流”,而在“Logistics”占主导的时候,则称之为“现代物流”。其实,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已经出现了两种物流概念的雏形。
  从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中期,“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得到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今天称之为“传统物流”。“传统物流”主要从实物分销出发,将物流看成是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加工(包含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物流”概念开始得到重视与发展。“现代物流”将企业内部存货管理与在制品的流通,企业与企业的供需联络,乃至整个流通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都整合起来,从降低成本、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角度处理各种物流问题。原意是后勤学的“Logistics”包含了企业产、供、销全范围的物流活动管理问题,比较切合现代物流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的物流概念和最初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虽然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尽相同了:第一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的物流问题,其广度和深度都非最早的军事后勤的物流概念所比拟。正因如此,现在的“Logistics”一般不能译为后勤学,更不能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
  (三)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是从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它的参与者是大产业和大集团。其活动的空间相当广泛。平常所称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等应属于宏观物流范畴。
  生产者、消费者和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它包含了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以及在一小块地域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等。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生活物流等经济生活中经常涉及的许多物流活动都属于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相比,微观物流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或3P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和“第二方”(物流劳务的原需求方)而言的。它指的是由物流劳务的原供应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的专业企业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整合了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本身不拥有货物;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控制,但却不一定被其所拥有;按需提供全部的物流服务;按客户要求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
  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是由安德森顾问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提出并注册的,该公司指出:所谓第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需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它通过组织与管理企业本身与其它具有互补性服务的供应商之间的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需链解决方案。
  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侧重于实际的物流运作以及面对具体客户需求的一系列信息化服务,通过将每一环节的信息进行比较与整合,力求达到跟踪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而第四方物流则侧重于从宏观上对供需链进行优化管理,其目标在于将一定区域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的,但易导致各自为政,从而影响了整个供需链系统效能的发挥,反过来又会对单个成员的效能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能够在整体范围内高效率的整合资源,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它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了独特而广泛的供需链解决方案,使得第四方物流形成了区别于第三方物流的独特优势。
  (五)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供应链是指“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从供应链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来讲,供应链涉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显然物流包含于供应链之中。但供应链不只是对物流概念进行简单的拓展,它与企业间业务集成息息相关,着重体现在供应链中成员企业之间无缝衔接的供应链管理上。
  由于物流是增值性经济活动,但同时也是成本增加、环境负担增加的经济活动,这种双重特性使得物流管理就是要在提供物流服务与降低成本之间寻找最佳的综合平衡。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特定企业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企业边界的运作进行组织与管理。
  
  四、对物流新概念建立的几点建议
  
  (一)新概念的建立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将“物流”神秘化,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乎,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须知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好发展,理论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实践;二是将“物流”阐述得过于简单,未能揭示出其最为本质的要义。如“物流就是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之类的表述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
  (二)新概念要能体现“形”“神”结合,更重于“神”
  如前所述,这里的“形”指的是“物流活动”,“神”指的是“物流管理”。对物流的定义主要是从“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加以阐释,未来新概念的建立应能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对物流的“神”的揭示要更为科学和确切。因为人们现在对物流活动已不陌生了,而这些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物流活动如何进行高效的管理则一直是相关各界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新概念要能跟上国际最新理念并有所超越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物流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从20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物流理论一直处于向国外学习和引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境况。几乎没有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国际上流行。正是由于理论发展的滞后,我国物流在全球物流产业大链条中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我国的物流企业往往也只能在某个或某几个操作环节上扮演着为那些拥有了物流先进管理理论话语权的跨国公司“打工”的角色。
  (四)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新概念的建立要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物流理论工作者、物流从业人员及机构、政府、媒体等)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新概念的建立和论证,并由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组织与协调,统一调研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新概念的科学性,又防止出现“百家争鸣”,各执己见,最终难以形成全国统一认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安,胡焕绩等.新编物流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王佐.物流管理新概念(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6).
  4、郝渊晓.现代物流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文若.第三方物流[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几点建议(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