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流通现代化的理性标准研究(1)(2)

2014-04-29 01:30
导读:判别准则二:社会就业是否实现了流通业中劳动力就业指数在劳动力结构中超过一、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是衡量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第二宏
  判别准则二:社会就业是否实现了流通业中劳动力就业指数在劳动力结构中超过一、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是衡量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第二宏观判据
  可以用流通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流通业劳动力就业指数。库兹涅茨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并在人均达到588美元(1958年美元)时,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逐渐在劳动力结构中占据首位。历史上,美国1977年零售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8%,零售商业成为美国第三个容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由此可见,流通产业所具有的吸纳劳动力的功能是否能够发挥,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判别。
  判别准则三:流通产业产权结构比例是否实现角色由政府为主转向私营企业为主的转换,是流通现代化的又一宏观判据
  流通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内容。对于流通产业这个竞争性产业,只有在民营经济兴起并在产权结构中的比例由降到升,才能说是基本实现了经济制度层面的流通现代化。流通主体在具有多样性的产权形式之间所作的最终取舍,取决于哪一种形式能够得到最大的效益,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产权上来看,整个流通的构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2000年,个体私营商业企业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国有商业企业达39.47%。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均占80%以上,流通领域的比重则更高,中国目前非国有经济也正在发展,但整体比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今,民营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大适应性,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将在流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按照目前的速度,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预计到2005年,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将在20%左右,到2010年,将不足10%。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判别准则四:边际消费倾向由递增向递减转化过程中,流通产业是否呈现出产业素质逐步提高的变化趋势,是判断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另一个宏观判据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可增加的物质性消费额。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会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与此同时,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会表现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流通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进而会推动流通业提高产业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流通产业所表现出的相应素质变化应该可以成为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性的判据。
  判别准则五:二元经济结构中流通产业的城乡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一元经济结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二元经济结构长期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使得城乡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全国消费品市场在农村市场的绝对数量目前要超过城市市场的绝对数量,但农村商品流通量份额逐步萎缩,城市的商品流通量则不断上升,城市市场比重也不断提高。2001年,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城市的比重已经达到62.6%。可以预测的结果是,随着城市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流通的城乡结构将愈加表现出典型的城强乡弱的特点。这在流通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是城市流通业不断发展的一个佐证。
  判别准则六:流通产业组织的集中度与企业规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流通企业规模和规模结构都表现出从小到大、大规模企业的地位日渐主要的趋势。美国在1950年-1969年出现了企业的联合和集中趋势,共发生了17000多起企业兼并,其中商业界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销售额高达100亿美元(同期,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大公司也不过129家)。在1993年,美国50家最大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集中度占全美当年零售总额的比重(即CR50)为21.34%。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1999年,以商业百货零售业计算的流通业产业集中度CR4为0.57,CR8为0.81,CR100为2.81,显然极为分散。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即使是位居中国零售百强之首的联华超市,其销售额2000年才超过100亿人民币大关,其中的差距显而易见。随着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产业组织的集中度应该会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也将会逐步扩大,这些变化,既是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是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参考资料:
  1.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晏维龙, 交换、流通及其制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勇,商业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2、34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探究(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