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选择性进入策略(1)(2)

2014-05-19 02:51
导读: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2002年制造业中的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9

  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2002年制造业中的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99%、37.64%和31.38%,其中装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超过40%的水平。国内市场急需的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每年大量进口。
  
  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策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除强调利用中国现有生产要素条件和产业政策来促进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外资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利用外资已从提高外资数量向提高外资质量的方向转变,在中国利用产业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发展时期,我们更要全面运用产业政策来协调利用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依据产业政策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吸收外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就是外资的进入要支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重点吸引外资进入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大量吸收这些产业的外商投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调整中国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产业组织效应的选择性进入。目前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显著问题突出,我们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改善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促进中国“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将资本、技术、管理理念注入国有企业,同时减少新增企业数,可以弱化市场集中度分散的趋势;外商独资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大企业也有利于中国制造业集中度的提高。我们要依据不同行业的组织结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产业特性)确定其最佳组织结构形态,然后以此为标准,以使中国制造业向最佳组织结构形态推进为导向,控制外资企业进入数量,从而达到提高中国产业集中度的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产业技术效应的选择性进入。技术进步的经济意义直接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节约,而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通过技术进步的累积达到一定的量以致于产业技术结构的状况发生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乃至变换整个产业结构体系本身。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除少数产业外)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因而造成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更难以适应全球制造业的快速的技术创新、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除中国自身加大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外,利用外资提高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仍是一个重要途径。高技术水平外资的进入,通过竞争、合资、合作、技术外溢、联合研发等多种渠道可以促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技术效应的选择性进入就是在引进外商投资时要把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对于中国尚未拥有或有待开发的新技术,应当优先或鼓励(中国鼓励外资进入高技术产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就是很好的例子)其进入;对中国国内已经拥有但国内扩散不足的技术,应继续引进;对于中国基本普及的技术,没有必要再引进,避免引起国内过度竞争;对于陈旧技术要坚决拒绝引进,防止中国成为落后技术的垃圾场。
  产业布局效应的选择性进入。目前,中国产业布局明显表现出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虽然中国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但外商投资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差距依然巨大。引导外商投资进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继续给予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优惠政策鼓励;在选择外资进入条件时降低要求标准,实施普遍准入的原则。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参考资料: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工业司,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宏观经济管理,2004(10)
  2.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等,世界工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依托铁路运输的物流企业发展研究(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