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研究综述(1)(2)

2014-06-04 01:06
导读:企业制度创新的类型主要有组织形式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 企业管理 创新四大类(方时姣,2002)[28]。组织创新可以是职能部门间的重新分工
 企业制度创新的类型主要有组织形式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四大类(方时姣,2002)[28]。组织创新可以是职能部门间的重新分工或企业流程再造,可以是部分调整或全面革新,还可以是企业内部调整或企业供应链和经营方式的重塑(王核成,2001)[29];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财产权属关系,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创新主要是指股份制的建立;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培养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结果(薛韬,2002)[30];企业管理创新则是指企业运行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和采用的新的机制、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三)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因
  利润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李少斌,2003)[31],制度创新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如果制度创新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林红玲,2001)[32]。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而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结构内实现,于是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彭文平等,2000)[33]。
  制度变迁是诱发企业制度创新的另一个动因,制度变迁理论认为,造成制度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为消除和分散社会或经济风险,节约交易费用,或者是因为资源禀赋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外部经济内部化、收入的预期变化及重新安排,也可能是来自政府的外在推动等。如果与制度有关的不同利益主体对制度变迁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有可能被创新(梅德平,2003)[34]。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形式(曹彩云,1998)[35]。诱致性变迁的一般过程是,由于人们在追求潜在利润的动力驱动下,当上述外部条件打破了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平衡后,原有的制度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受潜在利润驱动的人们便会从事制度创新活动(孔庆峰,2004)[36];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的法律和命令引起的制度变迁,这一点与诱致性变迁是由一群(个)人自发性引致的制度变迁是最根本的区别(林毅夫,1994)[37]。此外,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是机械地绝对分开进行的,很大的可能性是两种变迁同时发生,而某种形式的变迁表现得更为显著(范方志,2004)[38]。当然,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往往会受到现存制度环境,如现有的社会制度结构、信仰体系、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马健生,2003)[39];并且一项制度的变迁还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制度变迁可能会进入正确的轨道,但也有可能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前进,还有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张宏军,2004)[40]。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陈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54-56.
  [2] 王曦,赵绘宇.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安排[J].当代法学,2004,(9):3-11.
  [3] 王吉鹏.寻找企业文化的核心含义[EB/OL].http://www.chinamc.org.cn/pages/114/8114.htm
  [4] 黄燕.主导产业:基本理论、现实偏差及近期发展思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4):52-56.
  [5] 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6] 吕受权.“经济人”、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2,(6):6-8.
  [7] 宋长瑞.市场经济制度与政府功能——兼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行为[J].廊坊师专学报,2000,(2):3-18,40.
  [8] 程恩富,等.西方产权理论的哲学审视[J].经济经纬,1999,(2):14-16.
  [9] 蔡彬彬.20世纪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财经科学,2004,(3):59-62.
  [10] 邓翔,胡国松.制度·经济增长·新经济史—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学术观点述评[J].天府新论,1994,
  (3):92-95.
  [11] 裘宗舜,艾健明.制度、制造变迁与会计信息失真[J].广西会计,2001,(11):3-8.
  [12] 李国民.融资制度的概念界定与功能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0-25.
  [13] 宋延康.制度的非均衡与变迁[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7):6-12.
  [14] 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01,(11):61-63.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5] 王娴.投资基金的制度变迁研究[J].金融参考,1999,(2):7-11.
  [16]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1):72-77.
  [18] 张承谦,陈利建.技术进步型企业的特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5-7,35.
  [19] 王家斌,等.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层面[J].社会科学辑刊,2002,(6):71-76.
  [20] 沙恩水.对交易成本的某些观点的分析[J].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4-26.
  [21] 郭卫,等.企业的目标及中国企业目标改革的取向[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58.
  [22] 宣烨.浅析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制度与组织理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98-100.
  [23] 高核,徐渝.从交易费用和契约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J].思想战线,2003,(5):7-10.
  [24] 王万山.企业组织效率求解[J].江苏商论,2003,(12):90-91.
  [25] 吴炯,等.论产权明晰的内涵与企业治理的本质[J].经济体制改革,2003,(1):56-59.
  [26] 陈仲常,等.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与现代企业合约理论研究[J].探索,2004,(3):66-69.
  [27] 李克强.风险投资中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J].河北学刊,2001,(2):72-76.
  [28] 方时姣.企业创新与构建企业创新体系[J].财经政法资讯,2002,(4):20-22.
  [29] 王核成.基于电子商务的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5):45.
  [30] 薛韬.企业创新体系及创新经营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02,(2):51-54.
  [31] 李少斌.政府与企业家创新的进货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3,(7):76-78.
  [32] 林红玲.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1,(1):76-80.
  [33] 彭文平,等.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联效应[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48-5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4] 梅德平.国家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61-64.
  [35] 曹彩云.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1):89-91.
  [36] 孔庆峰.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的原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4,(7):42-29.
  [37] 陈天祥.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6-93.
  [38] 范方志.中国金融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1):3-11,18.
  [39] 马健生.试论教育改革中的制度变迁[J].教育科学,2003,(3):1-4.
  [40]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44-46,13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基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企业和谐发展(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