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1)(2)

2014-10-24 01:04
导读:日本教师流动的方针,每年都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制定,制定方针时要考虑到都市和乡村之间、偏僻地和非偏僻地区间的交流,教师构成的合理性,同一
 日本教师流动的方针,每年都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制定,制定方针时要考虑到都市和乡村之间、偏僻地和非偏僻地区间的交流,教师构成的合理性,同一学校长期任职者变动等问题。由于是政府直接组织和主导,教师流动必须能满足各地各校,特别是偏僻地学校教师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避免这些地区学校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失。为此,政府还特别鼓励教师到偏僻地区学校任教,并制定提高偏僻地区教师待遇的专项政策。由于法规、政策合理、完善,日本根本不存在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问题,广大教师乐于参与流动,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师资状况,缩小了地区间、校际间师资的差距,从师资配备的角度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中国,教师流动主要是在趋利性引导下的“人往高处走”的单向上位流动,亦即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流向,从地域流向看,主要是从乡村到乡镇,从县镇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到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从学校流向看,主要是从条件不太好的普通、薄弱学校流向条件优越的重点、示范学校或是从低一级的学校流向高一级学校。除学校超编、教师不能胜任现职或跨地区调动外,鲜有反向流动者。
  3.流动过程的差异:规范透明——失范隐晦
  日本教师流动过程是很规范的,公开透明度高;我国教师流动过程还有待规范,公开透明性还有待加强。
  日本教师流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程序化。其教师流动是按以下程序实施:首先,每年11月上旬,由县(都道府)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内容包括地区的指定,有关原则、要求等。其次,全体教师都填写一份调查表,其中包括流动的意向。再次,由校长决定人选(充分尊重本人意愿并与之商谈后)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最后,由县(都道府)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批准 (校长由教育长直接任命换岗,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请);到新学期前全部到位。②流动的义务性。日本法律规定: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年。规定了教师流动的义务性,使教师基本处于流动的状态。③操作的公开性,由于制定了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操作上有章可循,十分规范。而且,日本公立基础学校教育发达且均衡化程度高,学校间教育质量差别并不大,没有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教师流动期间的待遇不变,流到偏僻地区学校还有津贴,消除了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动因,因而教师流动的操作过程规范,公开透明度高,保证教师流动的公平和有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我国,教师流动的操作过程缺乏程序性。虽然往往是教师自己先联系好目标学校,再征得原学校同意解除工作关系,然后通过县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按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的程序调动到目标学校。但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界定明确的教师流动的专项政策和法规,也没有设立教师流动的专项程序和制度,每一个环节的主观随意性都很大。教师流动的操作过程又可在较小的范围内完成,易于暗箱操作,容易产生权钱交易,使教师流动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和渠道。也正因如此,教师流动的操作过程一般比较隐秘,缺乏公开透明性,流动过程不太规范。因而,流动的规范性、公开性、公正性还有待加强。
  4.流动效果的差异:均衡——失衡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教师流动,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危及教育公平。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已实施了40多年,在促进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化,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教师在学校间轮换流动是由政府主导的,因而能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持师资的合理布局和校际间、地区间师资及教育的均衡发展。也由于教师在岗位和校际间动态流动,不断提高了教师工作热情、创新能力以及多样的经验积累,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中国长期以来优秀教师数量不足,在“人往高处走”的趋利性引导下,教师流动主要是单向上位流动;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失效,更加剧了这一流动趋势。优秀骨干教师源源不断向发达地区、向城市、向重点学校集中,一方面,重点、示范学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甚至超编;而另一方面,弱势学校由于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在教师使用上捉襟见肘,使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教师过剩与教师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加剧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师资本来就不均衡的态势,不利于师资整体质量的优化,也使基础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危及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全面、健康的均衡发展。

  五、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比较之启示

  第一,以教师定期轮换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屏弃集中区内力量办好几所重点中小学的思想,树立以教师的流动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发展观,纠正为了维护一两所重点学校而不惜牺牲其他学校利益的行为。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要促进教师更快的成长,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实现重点、示范学校教师和普通、薄弱学校教师之间定期的轮换流动。重点、示范学校的教师流到普通、薄弱学校后,可以指导、带动更多的教师更快成长;而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流到重点学校后,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快提高,从而缩小校际间师资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因此,要实现以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均衡的目的,教师流动首先应主要在同类的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双向定期轮换流动;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实施多向轮换流动。最终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质量的优化。


  第二,推动教师定期轮换流动的法制化,制度化。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法律体系,完善的制度。我国要推进教师合理流动,必须进行相关立法,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实施程序,构建一套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定期性、流动者的待遇等,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流动盲目性、单向性、无序性,杜绝暗箱操作,促进教师流动的规范化和公开透明,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和有效。
  第三,改革教师的人事制度。首先,实行“无校籍管理”。要实现教师的定期流动,只有将教师的管理权收回到县(区),使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以便优化组合,按需设岗,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就容易出现均衡,为教师定期流动创造条件。其次,在晋级、晋升方面给予条件差的学校以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时,要求评高级职称的教师需有1年以上城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选拔校长时,要求侯选对象必须有在城区薄弱学校或农村地区学校 3年以上的经历。同时,还可适当增加这些学校教师的评优名额,降低评选条件。以解决城区薄弱学校、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合格教师紧缺的问题,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
  第四,实行同工同酬,出台特殊津贴政策。现阶段,实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最大的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间(特别是重点学校和普通薄弱学校间)教师收入的巨大差距。因此,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各项措施,统一配置区(县)内教育资源,逐步统一各校福利待遇的发放标准,并通过建立一种收入平衡机制,即适当的抑制过高、提高过低的教师收入,逐步实现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城市与乡村学校同级别教师同工同酬,为教师流动创造条件。同时,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任教,以学校的位置、交通、医疗、工作环境等工作条件确定若干类别,分别按教师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农村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具体标准由各地制定)。调出农村和薄弱学校后,工资的提高(或上浮)部分自然撤消。而且这一制度还强调流动的定期性,即使教师流动到农村偏僻地区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任教,也不必一辈子扎根在那里,而是有一定的期限。这样既消除教师单向流动的根源,又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顾虑,以吸引更多教师到条件差的地区和学校任教,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中小学教师在区域内定期轮换的合理流动,必将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间、地区间师资的定期轮换流动,确保师资的动态平衡,最终必将促进整个基础教育全面、健康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丞.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2005,(3):44.
  [2]彭新实.日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定期流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0,(10):51—52.
  [3]尹博.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问题的思考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1—3.
  [4]龙培民.日本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J].基础教育参考, 2004,(8):22.
  [5]杨磊.日本教师人事制度及引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9):57.
  [6]薛国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0,(1): 50—52.
  [7]张忠福.教育均衡应首先在区域内实现——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1):61—62.
  [8]中央教科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状况[A].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3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人力资源资本化(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