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尔进军物流行业的思考(2)
2014-12-14 01:20
导读:4、海尔自身发展物流的需要。 中国的大型企业和在中国本地化的外国知名企业不同,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物流方面的人才和经验,一些国内的物流企
4、海尔自身发展物流的需要。
中国的大型企业和在中国本地化的外国知名企业不同,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物流方面的人才和经验,一些国内的物流企业也是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教授下才发展起来的(比如宝供物流)。而国内的企业,包括海尔也不例外,在发展物流之前,是没有物流人才和经验。如果海尔自己不做物流,那么,海尔的物流就会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停留在概念上,就不会培养人才和积累经验,不论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物流都谈不上。购买物流作为一种产品、服务或者解决方案和其他事物没有什么不同,企业作为购买者或者用户首先必须真正了解物流,如果海尔的物流只停留在企业领导的口头上、书面上,那么,就是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可以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了,海尔也没有能力购买和享用。
现在,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向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消费倾向,企业建立快速的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就很重要,与之相适应的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产成品及时地送达到消费者等等物流作业活动的效率,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企业的命运。为了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海尔一直在进行企业流程再造,要把整个企业网全放在服务业的角度来处理业务,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切以订单为根据,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如果海尔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还坚持以前的物流作业方式,不以现代的物流观念来建立海尔物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企业乃至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就必然会影响其物流运作的效率,最终影响其发展。
那么,海尔自己做物流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我们一时还无法给这个问题下一个永恒性的结论,这要依据海尔物流在实际运作中对企业的贡献来判断,时间的检验才是最终的标准。但在海尔强化企业物流作业以后的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仅以采购这一方面来看,在整合以前,各事业部都是自己采购,物流部成立以后施行集团统一采购,直接效果是降低了集团对外采购成本,间接效果是择优采购带来了零部件产品质量的整体提高,库存减少。其中,零部件仓库存放面积就减少了32万平方米,相当于减少了43个足球场的面积;每年减少仓库租赁费用5200多万元。同时,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从1998年的2200多家减少到1999年不到900家,国际化供货方的比例为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