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剖析(1)(2)

2015-09-20 01:07
导读:中国企业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进入初装阶段以后,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漫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控制阶段,到今天应该能够达到美国

  中国企业信息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进入初装阶段以后,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漫延,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控制阶段,到今天应该能够达到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集成应用阶段。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企业达到了当时美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或漫延阶段,远没有进入控制和集成。期间,企业投了不少钱,走了不少弯路,但结果难如人意。
  根据对几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的深入研究,从企业的总体发展策略来看,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始战略发展阶段、自然发展阶段、战略发展与自然发展并行推进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贯穿了整个80年代
  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初始阶段战略发展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实际需求和计算机系统的适用性没有作为重点考虑,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就做出了引进国外成熟的、集成化商品软件的错误决策。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企业的少数职能部门配备了一些微机,大部分人对计算机不太了解,计算机的使用主要限于打字、编辑文本,字处理软件应用较多。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用于业务处理的商品化软件,职能部门内部自行开发了一些小型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计算工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陆续走出国门,考察国外企业发展状况。发现:将我们的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除了在制造技术上有很大差距之外,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更大。最明显的就是国外大型企业厂房内管理人员很少,基本是一个纯粹的大型生产车间,而它的整体运行状态是通过一整套计算机系统反映并控制的。当时的美国制造业正在试图将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与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起来,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目标: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实现无人工厂。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也就是说,当中国的企业还处于诺兰模型中的初装阶段时,企业家们看到了处于系统集成阶段的国外企业,在一套完备的计算机设备支持下,运用成熟的商品化管理软件完成企业大部分业务管理。这无疑给国内制造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从战略角度上,企业要升级、要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推进国家863项目CIMS工程,在这样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脱离了正常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做出了全套引进国外硬、软件系统,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战略决策。
  企业虽然也按照国外软件公司的要求,坚持一把手原则,总经理牵头,建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执行小组和项目应用小组三层组织机构,但是,实质上这些机构都是形同虚设,实施工作还是由具体的几个项目小组成员在推动,项目小组撤出之后,计算机系统也就不再使用了,最后留下了一堆不再运转的计算机设备和可供今后研究学习的文档资料。
  在初始的战略发展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在许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引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MRPⅡ系统,对应企业生产的动态过程同步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使企业全体人员改变原来的手工工作方式,建立全新的工作程序。整体引进应用过程忽略了必要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的考察,系统实施相当于空中盖楼,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自然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开始
  经历过第一阶段失败之后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开始强调计算机应用的简单适用性。这个阶段,企业高层领导没有将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对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态势有所认识,但不积极紧跟,回归到自然发展状态。伴随计算机市场中硬件功能日益增强,价格不断下降的态势,企业逐渐增加硬件的购置量,但对市场上的商品化软件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需要投巨资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ERP退避三舍。
上一篇:论我国服装企业文化营销现存问题及策略(1)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