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企业家机制论(4)
2016-03-16 01:03
导读:三、亚家:的推动力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命题,马克思、熊彼特已有完善的论述,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
三、亚家:的推动力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命题,马克思、熊彼特已有完善的论述,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结论是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其发展动力的命题尤值得我们重新探索。为此,笔者在马克思、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般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家或企业主凭借资本剥削一般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两者的利益根本对立,从而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他认为企业家以其“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素质来创造社会利润,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形成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并不矛盾,他们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各自进行了合理的论述,从而导出有差异的结果。其共同点是:(1)都是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本源,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资本主义内部。(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而不是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即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源是雇佣工人这种一般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企业家这种劳动者所创新的结果(熊彼特)。(3)他们从各自的理论推导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其不同点是:(1)马克思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用在社会经济问题上是唯物主义的;而熊彼特的发展观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突出表现在他坚持主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过分强调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作用。(2)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来论证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而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运行,得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并自动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存的时期,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呢?从亚企业家机制模型中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亚企业家层,亚企业家层是介于一般劳动者与企业家层次之间的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力,与企业家和一般劳动者相比,亚企业家的推动力表现在:
(1)亚企业家与企业家比,其相同点是两者均拥有亚企业家的以上特性;其不同点,首先表现为拥有以上素质层次不同,亚企业家比企业家更具有强烈的创业欲、事业成就欲和创造力、创新力,但经营管理能力弱于企业家;企业家是比亚企业家更成熟、更高层次的群体,他们事业有成,具有完善、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但其创业欲、事业成就欲、冒险性弱于亚企业家群,因为他们已站在成功者的行列。其次表现为单个亚企业家与企业家比,其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社会地位均低于企业家阶层。再次,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亚企业家更具有可塑性和生命力,他们在企业家制度安排的生成机制激励下,能吸收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他们分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自己单独或协助企业家引领并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二是亚企业家是企业家的后备军,亚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阶层,亚企业家层的存在不断补充企业家的新鲜血液,成为其后备役部队,亚企业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为优秀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企业家生成制度安排的作用机制,亚企业家均会努力使自己向企业家层次迈进。三是亚企业家队伍庞大,但就单个亚企业家的个体来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低于企业家个体,由于亚企业家的数量远多于企业家,且亚企业家为各中小企业主或大企业的各阶层的经理人员,他们遍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和层面,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无论是横向或纵向均大于企业家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