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双重属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启示(2)
2016-03-17 01:00
导读:(二)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对企业交易属性的考察 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性,把企业看成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函数关系,那么现代企业
(二)交易费用企业理论对企业交易属性的考察
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强调了企业的生产性,把企业看成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函数关系,那么现代企业理论则更多地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将企业理解为一组合约关系的联结,是人们之间产权交易关系的一种规制方式,而不是物质资产的简单聚合。
如上述,为了生产产品,必须按照一定的生产函数将特定的生产要素统一于同一个生产过程当中。但这里问题在于,任一生产要素都有其特定的产权主体,任一产权主体总是要求其所拥有的产权能在经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那么,如何用一种“经济”的从其产权主体那里得到该生产要素(或该要素的特定权利特别是使用权)呢?
任何一个命题甚至问题都有其特定的前提,如果要作所谓“澄清前提”的工作,事实上,上述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交易成本”。“科斯定理”说明,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产权的界定对于事后的经济绩效无关紧要;如果交易成本为正,那么产权如何界定对于事后的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由于产权主体要求其对要素的产权在经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创始的过程同时就是产权交易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在各产权主体之间达成契约,才能够把相应的生产要素纳入到一定的生产函数当中。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逻辑就是,用一个契约替代一系列契约可以大大节约组织生产的成本;企业的就是基于交易成本比较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市场的替代形式。由此,交易成本也被理解为制度运行的费用。可见,现代经济学当中的企业理论,其实是将企业看成为一组合约关系的联结,将企业的运作看成是要素产权交易合约的达成和履行过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所以能够揭开传统经济学蒙在企业之上的“无知之幕”而发现企业的交易属性,对新古典经济学前提假定的突破是其逻辑起点。事实上,经济人只具备有限理性,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市场也不可能臻至完全竞争的境界。传统经济学假定前提的逐步
放松使经济学从两个方向上得到了拓展,一是由此引发了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另外就是对原来理解为“黑箱”的企业开始进行理论的解剖从而产生了现代企业理论。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产生也同企业组织的演进演变息息相关。同古典企业相比,现代企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内部原来“三位一体”的企业家所承担的出资、创业和经营管理等职能逐渐分化并由分别独立的主体承担。比如,在出资方面,至少存在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两个来源,股东又有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区别;创业伊始,至少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人力资本也存在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同质性人力资本的区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日益分化为企业高层的经营和一般性的日常管理等多个层次,等等。与此适应,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角色越来越多,企业生产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给定经济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假定前提下,组织生产的交易成本越来越大,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就催发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
二、双重属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上可知,新古典的企业仅仅关注企业的生产属性,仍是传统市场理论的附属;科斯将企业生产函数展开为带有制度结构的生产过程,可视为企业理论的发端。但是,观察表明市场中普遍存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并因此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企业。显然,这种“动态效率”并不能仅仅通过交易费用的节约而得到解释,而只能求助于企业的生产属性。但是,新古典企业理论认定,在长期均衡中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利润为零,也无法解释现实当中企业利润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也不能由此回归到新古典的企业理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利润从何而来?在这个上先后有风险报酬、不确定性、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解释)以及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等理论提出,但是,这些理论都坚持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是外在市场结构的作用,在利润或剩余创造过程中竟然寻找不到企业主体的身影。再以后,根据实证鲁梅尔特(Rumelt)发现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特征,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巴尼(Barney)、潘汉尔德和哈默(PrahaladandHamel)从企业内部出发探讨企业长期利润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的特异性和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更进一步,潘罗斯(Penrose)、阿尔钦(Alchian)、纳尔逊和温特等人的研究证明,对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这些“知识和能力”来自于企业在复杂环境下长期的积累并且往往带有默示性,因而它们是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因此,企业是“异质性”的,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组织生产活动的不同的长期动态优势。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