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面临的难题及对策(2)
2016-04-19 01:02
导读:2.常见弊端。在业务循环模型构造的基础上分析业务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这个过程实质是风险评估。业务循环的风险来自记录错误、违反政
2.常见弊端。在业务循环模型构造的基础上分析业务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这个过程实质是风险评估。业务循环的风险来自记录错误、违反政策、欺诈和侵吞、非法交易、资产流失等因素。判断业务常见弊端可通过归纳上曾发生过的错弊教训,也可采取“合理怀疑”,即对假设不予控制可能造成的损失机会和可能出现的进行主观推测。
3.提出内部控制要点。针对常见弊端设置相关内部控制要点时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关键控制点:指在一个业务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环节,如果没有这些控制环节,业务处理过程很可能出现错弊,达不到既定目标。设置关键控制点的目的是发现和纠正弊端,如为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明细账和总账之间的核对是关键控制点;为保证银行存款的正确性,由非出纳员核对银行对账单和存款余额就是关键控制点。②补偿性控制:指能替代前道控制作用的控制,通常设置补偿性控制的目的是对前道控制失控的补救。要根据每一类业务处理的重要程度设置数目不等的补偿性控制点,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可靠性。③成本效益分析:内部控制对防范业务活动的错弊发生只能是“合理保证”,控制成本不能超过因实施控制而获得的利益,即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里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第一,无论采取哪种控制都应考虑控制收益大于控制成本;第二,当有些业务可以通过不断增加控制点来达到较高的控制程度时,就应考虑采用多少控制点能使控制收益减去控制成本的值最大;第三,当控制收益难以确定时,应考虑在满足既定控制的前提下,使控制成本最小化。
4.设计内部控制文本。内部控制文本是指导落实内部控制实施的文件,要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和特点采用适宜的方式,以保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控制手段中应充分引入信息技术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年末检查财务错误和舞弊,大部分的内部控制的预防功能被限制了,这也同时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和审计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能力,打破传统的检查模式,树立“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和业务操作中对
规章制度的遵守,将凭习惯发现问题和事后补救的做法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同时,企业应在新环境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完成产、供、销业务的连贯,实现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系统。
(三)对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考
1.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在于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内部控制的重点应当是企业内各层管理者之间的监督、约束、协调等工作。不同企业各具特点,只有企业自己的管理者和员工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其实际情况,对比较复杂的内部管理工作采用内部控制就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便于查找深层弊端,及时进行反馈。而且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下层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对较少,高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控制也相对简单。与此相对应,内部控制外部化的重点应放在对高层管理者的控制上。首先,股东与高层管理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单纯依靠监事会等内部控制组织难以保证其控制结果。其次,高层管理者具有相对多的权力,其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或作出其他不合规行为的手段更为多样和隐蔽,这对控制的要求较高,因而需要建立相当严密规范的外部控制程序对其加以约束。再次,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信息往往是需要对外公布的信息,这就要求控制必须具有较高的中立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内部控制外部化主要是对经营管理合规性的控制。从外部控制的历史来看,对合规性的控制,如CPA审计、财税检查等产生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实践体系。对企业合规性的审核工作采用外部控制,则更具专业化和效率,其结果也更容易得到的认可。外部控制在合规性审查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内部控制在此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弱,从而形成了外部化为主的局面。企业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是由社会分工专业化、企业对效益的追求以及内部控制自身缺陷等原因共同决定的,它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合理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