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败德行为约束与企业行为伦理化趋势探析(4)
2016-05-28 01:08
导读:那么,行为伦理化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企业行为伦理化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在观念中和现实中都逐渐有意识地以适应的道德原则作为自我发动和介入经营
那么,行为伦理化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企业行为伦理化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在观念中和现实中都逐渐有意识地以适应的道德原则作为自我发动和介入经营活动的指向。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责任逐渐受到重视。用学语言讲就是,行为主体主观上希望自己生产或营销的商品及经营活动本身对社会引致的是外部经济效应而不是外部不经济。诸如商品的环境意识及环境保护特色、对社会的正确的文化导向及消费导向、有益于公众素质的全面和完善等等,要求营销商品及经营活动不对社会产生误导及对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引致污染作用。
第二,顾客权益逐渐受到关注。行为主体主观上希望自己生产或营销的商品及经营活动对顾客不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不有意识地隐匿有关信息,不采取非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而应该尽可能的给予顾客放心、安心地购买和方便地使用商品。作为营销商,将逐渐超越败德行为走向“实在营销”,进而走向更高阶段的“参与行销”。“实在营销”本质上是指尽可能正确、可靠地告诉顾客产品及市场信息,“参与行销”则更进一步致力于厂商与顾客融为一体而非仅是产品销售的一种行为(参见托马斯·柯林斯等,P40)。
第三,竞争对手逐渐受到尊重。竞争不是尽可能的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在协作过程中体现竞争和在竞争过程中贯注协作。在营销操作中,不是主观上有意识地扬已贬他,而是较为客观地展现自我优势和劣势,平等和客观地发布有关其他竞争厂商产品的信息,为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创造一个信息真实的氛围。这样在尊重竞争对手的新层面共同创新和完善产品,使竞争的推进和深入于社会、自我、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皆体现为帕累托改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然,企业行为伦理化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原材料供应商、资本金供应商(银行等)的交往也应贯注伦理化原则等,但归结一点就是,行为主体必须从观念上进行彻底的反思,从“损人利己”的败德行为观逐渐转化为“双利双赢”的道德行为观,行为主体计划和实施经营活动必须逐渐在主观上以行为的外部经济效应作为贯注营销过程始终的准则。
现在的是,败德行为现象客观存在着,怎样尽可能的使经营活动由非伦理走向伦理化呢?一方面确实离不开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另一方面还必须借助一只“看得见的手”的规控。对于“看不见的手”的牵引,我们已有初步论述,在此,主要讨论一下“看得见的手”的规控问题。
第一,外在导控。市场完善与否及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就是市场规则制订的全面及完善程度以及运作机制是否有以及有多大的效率。政府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有助于败德行为或道德行为外部性内部化的规则,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企业家市场,以求隐性激励尽可能的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激励行为主体自我激励。这样,通过社会强制性力量使败德行为引致的对社会、公众的损害尽最大可能由社会及公众承担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部成本,同时反映到其市场价值评价,从而使行为主体不但当下的经营活动无利可图,而且作用着其未来的生存概率。外在导控一方面制限着败德行为的发生和扩展,另一方面也激励着道德行为的推行,使道德行为的收益外部性内部化,而且提高行为主体的市场无形价值,为其今后的发展建立着良好的预期。外在导控的意义还在于,只要外在强制性导控持续贯彻,就有可能定型化为一种行为惯性,这种行为惯性就有可能驱使人的行为由被动适应性转化为主动自觉性,进而内化到人的观念系统积淀成一种内在的观念导向,这样就有可能使对败德行为的强制约束转化为对道德行为的主动选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二,内在修养。尽管外在导控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弱败德行为的选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败德行为的基础。如此,在一定约束下的败德行为的压制,将有可能在另一约束下死灰复燃,再度负面着社会。因而,从行为人的内心切除败德行为的种子就具有更为彻底的意义。内在修养的主旨是指行为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事实告诉我们,在高道德素质贯注其中的行为,一般都不会发生败德行为,并且与外在约束的变更不相关。问题是,如何提高道德素质呢?最主要的还是激励机制,激励营销操作者主动地提高道德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来源于隐性激励,使得道德素质高的人(或法人)其行为能够转化为无形价值,满足着行为人的目标函数,并促其主动地将个体目标函数契合着社会目标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