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1)

2016-07-27 01:00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论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制度安排与外部的制度供给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因此,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维持并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所需的企业内外部制度安排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企业;生存环境;国际竞争;制度安排
  一、我国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企业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经历了五个阶段。具体来讲,第一阶段是1979年~1983年,主要是放权让利,企业可超计划生产,并享有一部分自销权、产品定价权、机构设计权、用人权。然而,在企业获得一部分自主权的同时给财政带来了困难。第二阶段是1983年~1987年,主要是两步“利改税”,把企业上缴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改变了以前的统收统支、固定上缴利润的措施,与此同时实行了“拨改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压力,但与此同时,因贷款使企业把应交的税款都作为利息还给银行,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第三阶段是1987年~1992年,实行承包制,扼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这导致企业的短期化行为的出现,同时伴随着1989年的市场疲软,物价下跌,企业效益差,财政赤字更加严重。第四阶段是1992年~1997年,企业改革由过去分配关系的变革转向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进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阶段。第五阶段是1997年“十五大”之后,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改革、整体推进阶段。
  二、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生存、发展。同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1. 企业内部生存环境的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内外的制度安排已经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运作要求。一方面,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多年以来所奉行的大而全的制度如今已成为企业债务包袱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的根源。一度曾为企业业绩的闪光点,现在却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遏制因素之一。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使得企业不能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领域。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生产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单纯产品数量上讲,已被供过于求的现状所替代,从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方面来看,已被有效供给不足的实质所替代。换言之,以前主要是生产支配着消费,而现在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消费支配着生产,这给企业原有的生产决策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再一方面,企业改革,尤其是“十五大”之后的企业改革,已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问题,如何把资本要素所有者与劳动要素所有者区分开来;如何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如何解决企业实际意义上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安排问题等等,已成为我国当前企业改革与发展面对的一连串现实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国企业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促进增长尚待解决的问题。
  2. 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企业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国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然而,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其规则的制约下,我国企业必然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的状况,原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已经不能成为企业在新的环境下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近几年来,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下,国外大量的资金注入到全国各地,然而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会导致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越多。这样我国的产业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优化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技术上、管理水平上要优于国内同行企业,使得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外商投资企业,这给国内企业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使得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但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要素租金均等化,那么,资本丰裕的国家将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使用资本比较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前者工资与租金比率也将高于后者。”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驱使各个国家要素价格出现均等化趋势。我国近年来特别是经济开放程度高的沿海地区工资增长很快,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工人工资普遍高于国内同行企业,这种态势意味着国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有提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未来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竞争方面,而国内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其结果将使得我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弱化,进一步降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场运营现状及营销策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