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1)(2)
2016-08-09 01:12
导读:国际船舶市场从2003年开始的增长周期有可能在2006年结束。鉴于目前全球造船企业手持新船订单超过1亿吨,业界判断2006年新船成交量将回落至2001年水平,
国际船舶市场从2003年开始的增长周期有可能在2006年结束。鉴于目前全球造船企业手持新船订单超过1亿吨,业界判断2006年新船成交量将回落至2001年水平,船价也将继续走低。中国造船业应加快提升自身实力的步伐,以在调整期内抓住更多市场机会。 4)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劣势
国内船舶运力受到国际干散货贸易大幅增长的分流,更由于近期粮食转运、船舶在港口待装卸时间过长而使海上运输压力进一步增大,国内江、河、海等水上煤炭运输的运力再度吃紧,价格有所上扬。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船舶相对较低的运价水平正在受到国际市场运价接连上扬的挑战和冲击,一旦水运价格继续上涨,将增加沿海地区耗煤企业的采购成本。 2、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中国造船业方方面面的精英们聚集到中国船舶外贸发展论坛上来的时候, 他们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归根结蒂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提高竞争力, 让中国造船业强大起来。他们之间有的在生意上是“上帝”与“仆人”的关系, 有的是竞争对手关系, 有的是合作伙伴关系。但不管平时关系如何, 站在W T O的门槛前, 面对如何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话题时, 业内人士都理智地意识到中国造船人必须团结协作, 加强自律, 共同迎接入世的挑战。 实际上, 加强行业自律的呼声在中国造船人中已经由来已久。记得去年在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举办的船舶出口座谈会上, 与会代表对船舶外贸中的无序竞争和自相残杀的状况表示深深地忧虑, 他们一致通过了《中国船舶出口行业暂行规范》。虽然这一公约并不具有像法律条文那样大的约束力, 但它毕竟把“自律”作为一个行业的共同行动准则, 作为行业倡导的一面旗帜, 为船舶工业的发展引领了方向。因此, 这条消息成为2 0 0 0年中国船舶工业的十大新闻也就不足为怪了。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竞争, 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壮大。但竞争应该是有序竞争, 是公平竞争, 任何恶性竞争都将是一柄双刃剑, 在击伤对手的时候, 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实际上, 个别企业已经饱尝了恶性竞争带来的苦果, 低价从别人手里夺来的订单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效益, 反而使企业陷于连年亏损的泥淖之中。 无序竞争并不是船舶行业的“发明”和“专利”, 国内许多行业在起步与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壮大, 人们的自律意识也逐渐觉醒, 通过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 使得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水涨船高, 行业发展上去了, 企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W T O已经来到我们家门口, 尽快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愿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科研开发能力等等都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而停止自残、降低内耗就是制止进一步瓦解自身竞争力。 恶性竞争搞垮一个行业的例子并不鲜见, 船舶行业也吃尽了恶性竞争的苦头, 现在是到了让船舶行业成熟起来, 大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时候了。在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举办的船舶外贸发展论坛上, 行业自律的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会议通过的《
倡议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1)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国际竞争力分为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国际竞争力是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反映一国或地区整体的国际竞争力。用国际竞争力反映一国的经济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就如同把它看作一个球,通过314个指标的每一个均匀分布的棱面,综合起来成为优化的球体。从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竞争的实际差距与聚集关联看,目前有八大要素和四大要素两种设计。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分析,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
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适合发达国家的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 产品竞争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产品本身品质的好坏,有很多技术上领先、价格不贵、使用也方便的产品没有在市场中获得预期的收益;当一些企业获得领导地位之后,二线企业也不是无所作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只要企业能够在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建立优势,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